小学生安徽文化端午节作文10篇.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生安徽文化端午节作文10篇

1.艾悬马头柳引燕

端午未至,阿公便从圩埂割回青翠的艾草,又折下塘边柔韧的柳枝。晨光初透,粉墙黛瓦的徽州小院已人影绰绰。阿公踩着条凳,将柳枝弯成饱满的拱形,牢牢系在高高的马头墙门楣上,细长的柳叶垂落,像一道碧绿的珠帘轻抚着斑驳的白墙。阿婆踮着小脚,把气味清冽的艾草与气味浓烈的菖蒲,仔细插在门框石缝、雕花木窗的棂格。晨风掠过天井,柳丝轻摇,艾草特有的微辛混合着潮湿的青苔气息与院角栀子花的甜香,在小院悠悠弥漫。阿婆轻抚门楂:“柳枝引燕归巢家宅安,艾草驱虫护得满堂清,老祖宗的规矩,灵验着哩!”我深深吸一口这古雅清芬,仿佛触摸到了徽州端午那浸润着书卷气的温润筋骨。

2.徽墨酥粽蕴书香

皖南的端午,浸在徽墨的幽香与酥粽的甜糯里。阿婆提前熬好浓稠的徽墨糖浆,深褐油亮,散发着奇异的松烟墨香。雪白的糯米拌入金黄的板栗碎、红艳的蜜枣丁,裹进宽大碧绿的箬叶中。最妙的是那点睛之笔——阿婆用筷子蘸取温热的徽墨糖浆,在裹好的生粽子上细细描绘:或是几笔写意的兰花,或是“平安”二字,墨迹淋漓。大铁锅咕嘟作响,蒸汽携着箬叶的清新、糯米的暖香与徽墨独特的松烟焦香,霸道地弥漫了整座老宅。剥开墨绿的粽衣,墨色花纹已深深沁入糯米,咬一口,软糯香甜中透着一缕深邃的墨韵,仿佛将徽州千年的书香也一同嚼碎咽下——这箬叶包裹的,不仅是舌尖至味,更是徽州文脉在端午时节的氤氲流淌。

3.新安江上龙舟喧

端午正午,新安江屯溪段人声鼎沸,彩旗猎猎!数条昂首的龙舟如箭在弦!鼓手高踞舟尾,手中鼓槌猛地砸下——“咚!咚!咚!”如惊雷炸响在澄澈的江面!剽悍的徽州汉子们齐声爆喝:“嗬——咿呀!”船桨如林,整齐地劈开碧波,激起冲天的雪浪!龙舟似蛟龙出水,在震耳欲聋的鼓声、号子声和两岸排山倒海的呐喊声中破浪飞驰!水珠飞溅,沾湿了岸边粉墙,也点燃了每一双眼睛里的豪情。我攥紧小拳头,心跳随着那密集如雨的鼓点狂跳,血脉里仿佛也奔涌起徽商闯荡四海的胆魄——这新安江上的竞渡,是力与美的交响,是皖南儿女血脉里那如同黄山松般坚韧、如同江水般奔放的生命礼赞!

4.五色香囊藏皖韵

端午清晨,阳光刚爬上“四水归堂”的天井,阿妈便笑盈盈拉过我的手。她展开一束五彩丝线:马头墙的粉白、油菜花的明黄、新安江的碧青、徽州漆器的朱红、歙砚的玄黑。阿妈灵巧的手指捻动穿梭,彩线如溪流般在她指间流淌,很快变成一根根光滑的“长命缕”。她又取出珍藏的碎锦缎,飞针走线,缝制出小笔架、小墨锭、小石鼓(西递牌坊)形状的香囊。香囊内填满清冽的黄山贡菊、辛香的九华黄精粉、芬芳的安庆薄荷叶。阿妈将香囊和长命缕系在我腕上襟前,温声道:“艾香驱百秽,文气绕身旁,我的囡囡平安又聪慧。”那腕间的彩缕与襟前的玲珑香囊,仿佛将阿妈的温言细语、老宅的墨香与徽州的文韵都紧紧系住。

5.晨采百草踏露行

端午的朝阳还未染红黄山群峰,阿爹便唤醒我:“囡囡,快起!踩露水去!端午的露水沾了仙草灵气,清心又明目!”我们踩着清凉的晨风奔向村后的山野。空气清冽甘甜,饱含着泥土、竹叶和野兰的芬芳。草叶尖上,亿万颗露珠圆润晶莹,迎着熹微晨光,折射出细碎的七彩光晕,漫山遍野仿佛缀满了水晶。阿爹教我辨认:“瞧,这叶子细长有清香的是‘霍山石斛’,滋阴宝;那开小白花、叶背泛银的是‘岳西茯苓’,安神好!”我们小心采下挂着露珠的嫩叶根茎,指尖沾染清凉药香。阿爹摘下宽大的箬叶卷成杯状,接了满满一捧清露,让我轻拍额头、眼皮。那沁骨的凉意瞬间渗透,眼前层叠的翠峦、远处缥缈的云海,连同粉墙黛瓦的村落,都仿佛被仙露洗过,澄澈空灵——这踏露采药的清晨,我们采撷的是天地馈赠给皖山皖水的第一缕清宁与灵气。

6.雄黄画额“文”星照

正午时分,日头最烈,阳气鼎盛。阿公郑重地捧出一个徽雕的小木匣,里面是橘红的雄黄粉末。他倒出少许在歙砚的墨海中,滴入几滴醇香的古井贡酒,用一支干净的小楷笔尖轻轻搅匀。橘红的粉末在酒液中晕开,如一小团跳动的丹霞。阿公慈祥地唤我:“囡囡,来!阿公给你额上点‘文’印,邪祟远避,文星高照!”我仰起脸,阿公微凉而稳健的笔尖带着清冽的酒香,在我额头中央稳稳地点下一个端方圆润的“文”字。那鲜艳的橘红在皮肤上灼灼发亮,散发着古老而雅致的气息。阿公端详着,捋须含笑:“好!额顶一点‘文’,我家囡囡聪慧又安宁。”额上这一点灼热的印记,是千年徽俗烙下的风雅徽章,更是长辈用最文雅的仪式,为我心田播下的第一颗向学的种子。

7.花馍点彩寓吉祥

端午前夕,灶间的八仙桌成了阿婆的巧艺展台。发好的面团在她手中揉、捏、剪、镶、点。红枣作蕊,黑豆为睛,染了食色的面团幻化成羽毛花瓣。不一会儿,威风凛凛的“艾虎”守护,圆鼓鼓的“福袋”饱满,展翅欲飞的“喜鹊”登梅——这便是皖北、江淮一带的端午“花馍”。阿婆用木梳压出细腻叶脉,用剪刀裁出尖尖鸟喙,最后点上明艳的色彩。蒸笼里热气氤氲,盖

文档评论(0)

孤鸿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