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我得了虚拟社交强迫症!
新闻快递:202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宣布成立国内高校首家元宇宙研究中心,将推出研究报告,出版中英文书籍和发表高质量论文,面向本硕博设立人才培养课程,通过对元宇宙这一国际创新领域的探索,推进学科交叉、交叉科学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这个消息来得让人有点猝不及防,大学就准备开始元宇宙专业的招生了?那我要不要努力一把考上人大?以后的研究课题我都想好了,就是《元宇宙环境下的虚拟社交强迫症成因探析》,研究对象当然就是我本人啦。
没错,本人得了虚拟社交强迫症,已经(自我)确诊!
如果你要问我,越来越近的元宇宙会不会让虚拟社交彻底取代传统现实社交?说实话,见识短浅的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就像我知道自己考不上中国人民大学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发现自己有一个这么“时尚”的病症。
对像我这样一个“社恐”患者来说,和现实社交相比,不用面对面的虚拟社交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了我的交友范围,让我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同好。但有一天,我猛然发现路上一个边开着电动自行车边回复手机信息的兄弟,啪叽一声撞到了路边的石墩上,而他爬起来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去捡手机!我彻底惊呆了!联想到自己一天不看手机就心不在焉、魂不守舍,我冒了一身冷汗。
回到家后,我马上开始查找信息,想着对症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我看到了一个新名词——“虚拟社交强迫症”。
虚拟社交强迫症的典型症状
虚拟社交强迫症也被称为SNS强迫症,SNS是SocialNetworkingService的缩写,就是社会网络服务的意思,是一种虚拟社交状态。虚拟社交强迫症具体症状表现如下。
◎症状一:把网络作为生活的最基本工具,患者或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或强迫性地在电脑上对某些信息进行编辑或攻击,或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聊天交友,总之是少了网络就会觉得时间难挨,焦虑不安。
◎症状二:患者的生活因被网络牵制而变得颠三倒四一团糟,不仅失去了正常的作息,还可能产生莫名的孤独感,变得自闭,引发众多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的水平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会令人在高度兴奋后变得更为颓废、消沉。
◎症状三:患者易痴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足不出户,更顾不上上课、学习,更有甚者,在网上散播不良信息,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威胁社会安全。
你有虚拟社交强迫症吗?
如果你跟我一样,觉得上面的症状自己都有,不妨做做下面的自查表,看看中了几条?
自查过后是不是变得更焦虑了呢?近年来,在精神科就诊的患者中就发现有因为网络而产生的、以沉醉于虚拟世界为典型特征的SNS强迫症。
虽然这一病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但别慌!且先放宽心,听听专家怎么说。
虚拟社交是把“双刃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磊晶:
“‘虚拟社交强迫症’的出现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承受着生活、工作方面繁重的压力,外出进行社交活动的机会几乎被剥夺,而网络虚拟社交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社交平台,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
网络上的虚拟社交没有现实交往中的危险和争斗,人们一般不设防,所以更容易看到人的本性和内心。即使不是所有人都会说真话,但在交流中基本上能够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而且面对面说不出来的话在网络上可以很方便、很大胆地说出来,比面对面更贴近真实的内心。因此,对于那些渴望社会交往但又担心自己受到伤害的人,虚拟社交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人沉迷其中。
虚拟社交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彰显魅力的同时,更容易挫败人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而随着心理的更加封闭,便更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社交,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感情,实际上却让人更加封闭与压抑。”
@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
“在网上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选择的,很多并不是生活的原貌。甚至有些可能是被修饰过的,蒙着一层无形的面具。只有见面交流才能真正克服问题。这种虚拟世界的交流不能太过于沉迷。”
@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周湘智: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让跨越距离的‘仿面对面’交流成为可能,精妙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不管信息传速多快、音画信息多真实、文字多感动,信息行为无论如何也模拟和传递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真切眼神、近旁相伴时的温度气息以及心理上的安全踏实。对于朋友圈里的信息爆炸,每个人都应在心理上学会屏蔽无用甚至负面的发帖,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同时更应倡导适度使用社交媒体,朋友圈毕竟是虚拟社交圈,是对线下人际交流的补充,莫以过度的低头,减少甚至傷害到和家人、亲友真实生活中的互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T20801-2006《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pdf VIP
- 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ppt VIP
- 颅脑损伤查房课件.pptx VIP
- 补充耕地质量调查与评定技术规范.pdf VIP
- 体例格式9:工学一体化课程《windows服务器基础配置与局域网组建》任务2学习任务工作页.docx VIP
- 借用营业执照开亚马逊协议书8篇.docx VIP
- 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docx
- 目标八:强化医疗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关键诊疗行为相关记录完整率.pdf VIP
- 临床试验文献汇报.pptx VIP
- 体例格式9:工学一体化课程《windows服务器基础配置与局域网组建》任务4学习任务工作页.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