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40】人物素材:“两弹一星”元勋于敏.docxVIP

【面试热点40】人物素材:“两弹一星”元勋于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学习更快乐让考试更简单

PAGE

PAGE1

人物素材:“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一、人物概述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天津市宁河区),是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却婉拒“氢弹之父”称号。2023年1月16日,也就是今天,是于敏去世三周年。

于敏于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二、答题素材

1.人物故事:

(1)与邓稼先的暗号:

于敏院士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两个核事业的带头人在工作中的默契交流。

热爱古诗词: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多年来于敏的休息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左右,但尽管休息时间很少,于敏也会抽出时间每天进行古诗词的阅读。于敏说:“睡前读一读古诗词,睡得会好些。”至少有30年了,于敏是靠古诗词的安眠来完成这6个小时的睡眠的;于敏虽然爱诗,但甚少写诗。在73岁那年,他却以一首《抒怀》为题的七言律诗总结了自己沉默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2.人物品质:

隐姓埋名、默默无闻

于敏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在2015年,总书记为他颁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样的抛头露面,于敏也就经历过两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

但是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大场合,因为此前的几十年里,他一直都是隐姓埋名。四川绵阳有一个口口相传的神秘禁区,当地百姓们说:这里是研制中国核武器的地方。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绵阳的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当时我国已经有了原子弹、氢弹,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要继续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于敏说:“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舍身无畏、为国奉献

在我国研制核武器的进程中,于敏从未停下脚步。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还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于敏的身体极度虚弱,连走路都很困难,走平地还勉强,上台阶则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同事都劝他多多休息,但他坚持要到小山冈上观测火球。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在工作现场,于敏几近休克;

1971年10月的一天深夜,于敏再一次因为过度劳累休克,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1973年,于敏在从青海高原返回北京的火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检查,在急诊室打点滴时,又一次休克。多次的来回奔波,巨大的精神压力,于敏为国铸核盾几乎是拼上了自己性命。

“我愿以身许国!”这是于敏生前的一句话,也代表着一代核科学家们的精神信仰。

战略眼光、坚持不懈

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于敏不仅一次次突破关键技术,更敏锐地意识到,核武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美苏肯定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中国必须加速核试验。在他的老朋友邓稼先已进入直肠癌晚期时,于敏除了探病,于敏同邓稼先谈论更多的还是中国的核试验发展。于敏问邓稼先:“我们是不是到头了?”邓稼先也很忧虑,但两人都意识到中国核试验决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当时由邓稼先和于敏联合署名写成了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建议书,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

文档评论(0)

mom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