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基于TCAM模型的初高中衔接教育课堂探究
摘要:核心素养立意下的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素养全程贯通培养,衔接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无缝链接。学校体制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初中学生学业健康成长对衔接教育的课堂提出了现实需要。从分析课标、研究教材入手,发现断层断面,捕捉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点,实施嵌入式TCAM课堂范式,在初中课堂开展拓展性衔接,在高中课堂实施引接性衔接。在衔接教育的过程中,从创新真实情境衔接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迁移应用并能够初步建立模型,实现学生素养的贯通成长。
关键词:TCAM模型;衔接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24)7-0025-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实施,深刻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义务教育段新课标既有自身的迭代更新,也有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借鉴。研究课标发现,各学段紧跟国际、国内教育新理念,特别重视自身教材内容建设、教法学法研究以及评价方式一体化的实施。专家学者深入一线,倾听师生心声,密切关注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将核心素养的实施在各学段进行细化,实现学段内平滑生长。各学段的课标又打破各自为政的现状,都在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中提及衔接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无缝链接[1]。教育者应积极推进衔接教育研究,回应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地。初高中过渡在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栏杆”,其中物理学科更是存在“断崖式”台阶。从初高中衔接的痛点、难点入手,积极探索初高中教育教学双向衔接和深度融合的模式,绞合衔接链条,系统开发衔接课程资源。着力构建科学的衔接课堂新模式,扎实推进衔接教育良好生态,促进人才培养的衔接融合新体系。
1衔接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现实需求
初中学校现在的衔接教育现状,将衔接教育等同于优生培养,覆盖面窄,没有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2]。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过于重视考点的衔接,忽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的衔接,致使学段衔接不系统、不科学。初高中教师现在的课堂教学偏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没有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衔接点生长成增长点。初高中阶段的教考招评价机制不同,缺乏相应的贯通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组织保障。新课程标准“合力点”在于共同要求培养核心素养,两个阶段的课程标准在“立德树人”和“学科素养”方面都有深度衔接。但因初高中教学理念衔接不到位,有着强烈的沟通欲望,却只能如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课堂的标准研究不够深入,同时也缺乏衔接教育的应用性案例引领。
衔接教育研究存在多层面的现实需要。一是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体制创新驱动衔接教育课堂教学研究走向纵深。完全中学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具有衔接教育研究的天然优势平台。北京作为我国教育改革试点的先行地区,北京市教委在《关于印发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即提出加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尝试整合教育资源,以推进小初高管理的一体化,实现小初高衔接[3]。以我市泰安一中、二中为例,都有下设的附属初中部,学校层面能够站在全局高度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大教研活动,使初高中衔接教育具有体制层面的现实可能。二是教师需要破解现实教学中的“99f44fab9b6d95fb934f83台阶”问题。许多一线教师在大循环教学中更是对衔接教育有了双重感悟,积累衔接教育诸多好的做法及成功经验。教师问题研究意识带来了强大的内驱力,是高质量推进衔接教育研究重要的催化剂。初中教师在满足基础教育全员育人的基础上有断层之下进行拓展的欲望,高中教师更有在断层之上做好引接的内生需求。三是学生学业水平健康连贯成长的需要。中学生从年龄发展来讲属于少年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开始急剧变化,是最不稳定的时期。初中物理多侧重于定性分析,而高中物理更侧重于定量分析。许多初中物理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中后物理成绩断崖式下降,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挫败感,而“失败”的心理体验会反向作用于学习态度及学业成绩。高中课程难度大、课堂节奏快、学习方式不适应这类问题存在客观性,破解上述难题的关键点在教师,衔接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是物理学习平滑向上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2衔接教育基本原则
2.1坚持素养导向,促持续发展
关注初高中衔接发展的系统性,尊重学生在初中阶段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技能获得和思维品质等方面为高中学段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做好进入高中阶段身心发展的全面准备和适应工作;突出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形成有益于终身发展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2.2坚持双向衔接,求融合发展
根据初高中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主要发展任务,初高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衔接意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房屋租赁合同我爱我家.docx VIP
- T_CPFIA 0006—2022_含聚谷氨酸复合肥料.pdf VIP
- 锤击式预应力管旁桩站记录表.doc VIP
- 云南省高中毕业生登记表.doc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诸子散文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4年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合主观题强化提升练习题汇编(含答案).pdf VIP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专项训练(口语交际与习作部分)(含答案).doc VIP
- AMC72(96)L-E4(3)使用说明书(中文)安科瑞 时丽花.pdf VIP
- 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主要技术规定 - 资源库.doc VIP
- (2025秋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