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文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文字经历了10次大改革。中国的文字从有历史以前就有了。所以文字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很重要的。仓颉造字的传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现用汉字(简化字)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100年前才有人偶然从中药铺的所谓龙骨上发现。先有王国维后有郭沫若等一大帮人研究考证,这才有今日之甲骨文学问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较用心,比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装饰体。依据出土的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为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此时的铜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势阔大,笔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王时期,此时的器物较少,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后期金文,已逐渐看不到肥体,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大篆包括两种含义:广义包括金文和先秦刻石文字;狭义专指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书体,以《石鼓文》为其典型代表。这里所讲的大篆,是指狭义,在此主要讲石鼓文的特点。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除石鼓文以外,还有《秦诅楚文》等。小篆是秦代所造,是秦代的標準字體,也是中國文字第一次整理的成果,完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原來戰國時代,各國自有文字語言,都不一致。許慎說解字敘說:「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若如許慎所言,則小篆的字形,並非李斯等人所創造,而祇是他們據當時已有的籀文和各地文字,選擇省改,規定統一而已。隶书秦始皇时代有个人叫程邈,在狱中研究文字的改进,想把篆书中的圆匀对称,而做平正,以求书写时的快捷,以利于一般公文的操作,所以称之为隶书。隶书用笔不同于篆,横书起笔收笔特异。笔法又可分古隶、八分等。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行書又稱行押書,它介於楷、草之間,書寫時簡易、流暢。行書産生於漢代,盛於兩晉南北朝。行書的結體有的近於楷書,有的近於草書,近于楷書成分多的稱爲行楷,近于草書成分多的稱爲行草。行書的點畫常常強調遊絲引帶,而筆鋒使轉遒麗明快,活潑自然,好像行雲流水一般。行書經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變革,使其達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章草」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是「隸書」速寫而成,故源出於隸。。《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年內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劃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劃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劃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标准。第二章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