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资阳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数字技术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重构传统文化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依赖纸质出版、电视节目、线下展览等形式,传播范围有限且互动性弱;而数字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从静态转向动态,传播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受众参与从被动变为主动。
在呈现形式上,数字技术突破了二维平面的限制。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将《千里江山图》等经典名画进行高清数字化处理,用户不仅能360度观察画作细节,还能通过AR技术让画中人物动起来,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技术赋能使原本高冷的文物活了起来,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心理距离。
传播渠道的拓展更具革命性。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数据显示,2022年传统文化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2万亿次,其中非遗手工艺话题下的视频数量同比增长237%。年轻手艺人通过15秒到1分钟的短视频,展示陶瓷拉坯、蜀绣穿针等传统技艺的关键步骤,这种碎片化+精准化的传播模式,让传统文化触达了过去难以覆盖的Z世代群体。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构建的文化社群正在形成——B站国创区聚集了超800万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弹幕中讨论青铜器纹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手作成果,这种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模式,使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创。
但数字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需警惕。部分传播者为追求流量,将传统文化娱乐化、肤浅化。某短视频平台曾出现道士跳女团舞非遗技艺做奶茶等内容,虽然获得百万点赞,却偏离了文化传承的核心。更严重的是,技术依赖可能导致文化内核的消解——当人们习惯了通过VR看敦煌壁画,是否还愿意走进莫高窟感受千年洞窟的温度?当年轻人沉迷于数字文物盲盒,是否还能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厚度?
因此,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是要坚守文化的精神内核:故宫数字文物库在技术呈现时,特别保留了古画的装裱痕迹和岁月留痕;所谓创新,是要用技术激活文化的当代表达: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通过5G+AR技术,让唐俑从博物馆走进观众的手机屏幕,既保留了唐代乐舞的雍容气度,又符合现代审美。只有把握好守与创的平衡,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加速器而非消解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因形式单一、互动性弱,导致传播范围非常有限。
B.数字技术使《千里江山图》等文物活起来,主要得益于AR技术的运用。
C.短视频平台上非遗手工艺视频数量增长,说明年轻手艺人更善用新技术。
D.国创区用户通过弹幕、评论参与内容创作,体现了文化传播的双向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述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再分述利弊,最后提出对策。
B.第二段以故宫数字文物库为例,论证数字技术在文化呈现形式上的突破,具有典型性。
C.第四段列举道士跳女团舞等案例,旨在批判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大于促进。
D.末段守正创新的论述,既回应了前文的问题,又为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指明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数字技术,传统文化可能难以触达Z世代等年轻群体。
B.数字技术构建的文化社群能增强用户粘性,推动文化传播升级。
C.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呈现传统文化,可能削弱人们对文化内核的感知。
D.唐宫夜宴的成功表明,只要用技术激活当代表达,就能实现传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老茶缸
王婶把老茶缸从碗柜顶层捧下来时,瓷釉上的裂纹在阳光下泛着细密的光。这是老伴儿老张头用了四十年的宝贝,自打他去年冬天走了,茶缸就一直搁在那里,落了薄薄一层灰。
爸的茶缸,您留着吧。儿子小鹏上个月回来,看见茶缸就皱眉头,现在谁还用这种破玩意儿?您要喝茶,我给您买套新的紫砂壶。王婶没接话,只是用袖口把茶缸擦了又擦。
茶缸是老张头当小学老师时学校发的。那时候他教五年级语文,每天抱着茶缸在教室里转。同学们看,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的话。他指着茶缸上的红字,声音洪亮得像敲钟,咱们读书,也要有这股子劲头!孩子们围过来,有的摸茶缸上的裂纹,有的数缸沿的茶渍——那是老张头熬夜批作业时积下的,深褐色的,像片小地图。
后来学校换了新茶杯,塑料的,印着卡通图案。老张头把新茶杯塞给年轻老师,自己依旧抱着老茶缸。这缸子有温度。他对王婶说,你摸,早上倒的茶,到中午还温乎着。王婶知道,他说的温度不止是茶水。退休那年,班上的孩子凑钱买了套新茶具送他,他却把茶缸擦得锃亮:你们的心意我收着,但这缸子陪我教了二十届学生,丢不得。
去年秋天,老张头住院。小鹏把茶缸带到病房,说:爸,您喝点儿茶?老张头靠在床头,手哆哆嗦嗦地摸茶缸,眼睛亮起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