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寿州窑-唐代陶瓷-罐;蜡黄釉直口双系罐
唐(618~907年)
口径16.5厘米,底径9.8厘米,高17.7厘米
2011年6月11日于淮南征集
淮南市博物馆藏
直口,口沿部分略外撇,唇部圆润,颈肩结合处形成一周凹槽,窄肩,肩上置二枚双股系,系的下部装饰小乳钉纹。腹部向下缓收至足底,足部较小,假圈足外撇,修足规矩。通体施蜡黄釉,釉色偏暗,口沿至腹下有脱釉,足底露淡乳红色胎体,质较坚细。;黄釉双系罐
唐(618~907年)
口径3.5厘米,底径4.3厘米,高10.5厘米
1988年12月西郊砂砖厂出土
皖西博物馆藏
丰唇口,十分饱满圆润。细直颈,溜肩上置对称的二个双股系。系下有数周细细的凹弦纹。施黄釉至下腹部,有滴釉现象。腹下露淡乳红色胎体,是唐代寿州窑最常见的胎质。高假圈足,平底,修足较规整。此器造型小巧可爱,黄釉发色饱满。从其仅10余厘米的高度判断,其使用功能可能是盛放味料的器具。;酱釉双系长腹罐
唐(618~907年)
口径11.2厘米,底径9厘米,高20.2厘米
淮南市天宝双遗文化园藏品
直口,圆唇丰满,口沿有二处微残窄肩,斜溜,肩上有二枚小巧的双股系,长直腹,缓收到足底,平底,假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酱釉,下部氧化充分呈酱红色,上部釉色泛黑。胎釉结合紧密,没有发生脱釉现象。腹底和足部露乳色胎体,质较细。唐代寿州窑生产的直口罐一般高在20厘米左右,口部变化不大,有些底部较小,有些腹部增粗,多见深色的黑釉和酱釉类器,一般烧造的都很精致。;黄釉直口双系罐
唐(618~907年)
口径20厘米,底径15.6厘米,高22.7厘米
2010年7月5日于淮南征集
淮南市博物馆藏
直口,外撇,口部有残,修复完整。窄肩,对称置二枚精巧的双股系,肩以下的腹部缓收至足底,假圈足,平底微凹,修足很规整。此器造型端庄大气,形态规范,施黄釉及底,釉色十分饱满,足下露胎处看见胎质细白,是寿州窑瓷器中的精细类,修足很工整,是唐代寿州窑罐类产品中的精品。;蜡黄釉双系直口罐
唐(618~907年)
口径12.3厘米,底径9.7厘米,高20.6厘米
淮南市天宝双遗文化园藏品
此器制作讲究,形态美观,蜡黄釉釉色均匀,是直口罐中的精品之作。直口,圆唇饱满,口沿部分略外撇,窄肩,直腹,下腹部缓收至足下,假圈足,略外撇,施釉至腹中部以下。直口罐类当中,一般深色釉产品烧造的工艺较好,黄釉类直口罐往往有胎釉结合不好、脱釉的现象。而此器从拉坯成型到施釉烧造俱佳,十分难得。;青釉四系高盘口罐
唐(618~907年)
口径8.5厘米,底径8.8厘米,高20.2厘米
淮南市天宝双遗文化园藏品
此类造型的盘口罐,与盂口罐制作方法相似,只是上部的形态由盂口转变成直腹的盘口,均是接胎而成。此器的盘口较深,唇口厚实而饱满,盘口与罐体的接胎痕明显,有一周凹槽,并积有深色的釉。丰肩斜溜,上对称置四枚粗壮的双股系,鼓腹,施釉至下腹部,腹底部露灰白色胎体。釉色呈酱褐色,下腹部及凹陷积釉处釉色较深,釉面有细小开片,胎釉结合很好,玻化程度较高。近年来,在淮南、寿县发现了多件,大多数为深色的酱、褐产品,形制上比较粗犷,胎体较一般器物要厚重。;黑釉双系直口小罐
唐(618~907年)
口径9.5厘米,底径6.1厘米,高8.5厘米
淮南市天宝双遗文化园藏品
此器是已发现的直口罐类产品中最低矮的一件。该器形制不大,但口部宽大,这种形态的产生可能与其使用功能有关。从其尺寸大小上判断,有可能是用作饮水、饮酒类的器具。它沿袭了直口罐的一般共性,为深色釉,胎体较其它器物要更薄一些,形制比较规整。;黄釉直口罐
唐(618~907年)
口径14.4厘米,底径9.5厘米,高20厘米
1984年寿县西圈出土许传先交
皖西博物馆藏
唇沿,斜直颈,敛口。窄肩上置二个小双股系,一侧系残缺。最大腹径在肩部,肩以下腹部缓收到底部。通体施黄釉至足下,釉色饱满莹润,有细小开片,蜡质感很强。假圈足,外撇,露淡乳色胎体。双系直口罐是唐代寿州窑比较常见的器型,一般有黑釉、酱釉等品种,双系罐的口部多为直口或微敞,此器口部微敛,较为少见。;黄釉直口双系小罐
唐(618~907年)
口径4.6厘米,底径4.4厘米,高7厘米
1988年寿州窑遗址发掘出土
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器为1998年春在寿州窑上窑医院住院部窑址中发掘获得,残件,修复完整。直口微外撇,斜溜肩上二个双股系显得粗壮,斜直腹,假圈足。施黄釉,黄釉釉色很饱满,釉层较厚,有较强的蜡质感。此器是发现的最小的唐代寿州窑直口罐,小巧的外形中透露出玲珑可爱之态。;黑釉直口双系罐
唐(618~907年)
口径15.6厘米,底径11.9厘米,高23.8厘米
2010年1月12日于淮南征集
淮南市博物馆藏
唐代寿州窑产品中的大口罐在形制上有大、中、小三种式样,釉色有黄釉、黑釉和自然形成的窑变釉。富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