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均输平准

均输平准是西汉武帝时期为调节物资运输与市场价格而推行的两项经济政策。均输法由大农令桑弘羊提出,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将地方应上缴中央的实物贡赋按当地市价折收为土特产品,由均输官转运至价高地区出售,减少运输成本并增加财政收入。平准法在长安设平准官,统筹全国均输物资,市场物价上涨时抛售物资,下跌时收购,通过政府调控平抑物价。二者配合实施,既解决了汉初贡赋运输低效的问题,又打击了商人囤积居奇,使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0亿钱(《史记·平准书》),为汉武开边提供了经济支撑。

2.汉萨同盟

13至17世纪北欧城市间形成的商业自治联盟,核心成员包括吕贝克、汉堡、但泽等德意志沿海城市。同盟通过统一贸易规则(如《吕贝克法典》)、设立商站(如伦敦的“钢院”商站)、建立共同防御体系,垄断了波罗的海与北海的粮食、木材、毛皮、鲱鱼等大宗商品贸易。14世纪鼎盛时期,同盟控制了从俄罗斯到佛兰德斯的商路,规定非同盟船只不得在同盟港口间航行,迫使丹麦、瑞典等国签订贸易特惠条约。其本质是城市商人阶层通过联合对抗封建领主与海盗,构建区域性商业秩序的尝试,为近代欧洲贸易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大分流(GreatDivergence)

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欧(尤其是英国)与东亚(主要是中国、印度)在经济增长模式、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显著分化。传统“加州学派”认为前工业时代欧亚核心区(如长三角与英国)在人均收入、农业生产率上差距不大(彭慕兰《大分流》),但1750年后英国通过煤炭资源利用(纽科门蒸汽机改进)、棉纺织业技术革命(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海外殖民市场扩张(三角贸易),突破“马尔萨斯陷阱”,进入持续增长轨道;而中国因人口压力(乾隆朝人口从1亿增至3亿)、土地分割细碎化、手工业与农业强互补(男耕女织)抑制了技术替代需求,形成“高水平均衡陷阱”(伊懋可)。这一概念挑战了欧洲中心论,强调资源禀赋、制度差异对经济路径的影响。

4.统制经济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施的战时经济管理体制。1937年《非常时期经济方案》颁布后,逐步对金融(1939年设四联总处)、工业(1938年资源委员会统制重工业)、贸易(1937年设立贸易委员会控制丝、茶、桐油出口)、物资(1941年实施田赋征实、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国家垄断。其特点是通过行政手段集中资源,如1938-1942年大后方工业企业数增长12倍(从200家到2622家),但也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孔祥熙系雍兴公司垄断西北纺织业)、民营经济萎缩(1943年重庆民营工厂倒闭率达3/4)、通货膨胀(1945年法币发行量是1937年的738倍)。本质是应对战争危机的应急措施,对战时物资保障有一定作用,但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

5.拉丁美洲“失去的十年”

指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因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期。1970年代石油危机后,国际资本(主要是美国商业银行)向拉美大量放贷(1970-1980年拉美外债从290亿美元增至3280亿美元),1979年美联储加息(基准利率从10%升至20%)导致偿债成本飙升。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引发连锁反应,巴西、阿根廷等国相继违约。1981-1990年拉美GDP年均增长率仅1.2%,人均收入下降10%,失业率超过20%。危机暴露了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缺陷——过度依赖外资、产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出口占比超60%)、政府财政赤字高企(1980年平均赤字率8.5%)。此后“华盛顿共识”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私有化、贸易自由化)虽缓解了债务问题,但未能解决结构性矛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明清赋役制度改革的阶段特征及其经济影响。

明清赋役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

(1)明初至嘉靖:以“黄册里甲”为基础的实物税体系。田赋征“夏税秋粮”(米麦为主),徭役分里甲(催征赋役)、均徭(官府杂役)、杂泛(临时差役),按人丁田产编派。弊端是赋役分离、胥吏舞弊,如“富者田连阡陌而无役,贫者地无立锥而反代之”(《明实录·英宗卷》)。

(2)嘉靖至万历:一条鞭法试点与推广。1531年南直隶巡抚欧阳铎“征一法”、1551年浙江巡按庞尚鹏“十段锦法”均尝试合并赋役,1581年张居正将其制度化:“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明史·食货志》)。特点是赋役合并、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减少中间盘剥。

(3)清初至雍正:摊丁入亩完成。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固定丁银总额,1723年雍正推行“地丁合一”,将丁银摊入田赋,彻底废除人头税。

经济影响:①推动货币经济发展,明后期白银占财政收入比重从20%升至50%(全汉昇数据);②减轻无地农民

文档评论(0)

156****95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