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叫卖》导学案设计
《叫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叫卖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叫卖人的生活看法,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人
叫卖,什么是叫卖?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叫卖
(萧乾(1910――201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著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背景简介
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慢慢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腔调。那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应当被人们所遗忘。作家萧乾在本文中用他那擅长捕获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叫卖声中发掘出艺术美,然后用他那支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的笔表现了这种美。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地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勾划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叫卖。
2、【探秘】如此多的叫卖,作者是怎样奇妙的串接起来的呢?
三、研读课文,探究美点——品叫卖
1、迷人的叫卖词:这么多的叫卖中,哪一句叫卖,让你一听,就流口水?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你喜爱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好听的叫卖调: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叫卖,他们是怎么唱的?
3、观赏原滋原味的北京叫卖。
四、理解生活,体会感情——悟叫卖
1、这些声乐艺术的创建者,只是一群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境况是怎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划出最能反应叫卖人生活境况的句子。
2、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叫卖人,虽然利润微薄,境况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怎样一种看法呢?
3、作者对北京的叫卖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五、感受特色,亲身体验----学叫卖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叫卖,自己编个调子,唱一唱。
2、叫卖串烧表演。
3、我们家乡还有哪些熟识的叫卖声?放开喉咙叫卖一下。(也可自己创作)
例子:
磨剪子来----,戗菜刀--
豆腐,卖豆腐--
收破烂来,收废纸旧书纸箱子来---收酒瓶子来--
收头发辫子老--
清洗油烟机,修理打火灶--
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
火烧,一块钱五个---
大米,东营大米,很黏糊--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觉美的眼睛。用来评价《叫卖》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商贩的叫卖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美丽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一切都将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妙的回忆。
七、作业设计
1、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能听到叫卖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洁粗糙,缺少韵味。你能否选择熟识的事物,编写一段叫卖,最好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2、对街头做生意的人叫卖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200—300字。
附:举荐阅读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叫卖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高校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今人的叫卖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恒久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也许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到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gegrave;)蚤药!”
壁虱就是臭虫。昆明的跳蚤也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装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都长得很秀气。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