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抗日根据地经济自给自足模式
引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囚笼政策”的推行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陷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境。陕甘宁边区的老战士回忆:“1941年冬天,连队战士们还穿着露棉花的单衣,有些同志的鞋帮子磨破了,就用布条缠着脚行军;老百姓交完公粮后,自家只能吃糠菜混合的‘马虎饭’。”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展开了一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经济革命。这种以自给自足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不仅支撑了持久抗战,更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一、困境倒逼:抗日根据地经济自给自足模式的生成背景
1.1外部封锁与资源匮乏的双重压力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将75%以上的侵华兵力转向敌后战场,对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1941年晋察冀边区的“扫荡”中,日军烧毁房屋15万间,抢走粮食5000万斤;1942年太行山区的“铁壁合围”,导致根据地面积缩小1/3,人口减少一半。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从1940年起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并封锁陕甘宁边区,切断了外部物资输入通道。
根据地本就地处偏远山区或贫瘠农村,自然条件恶劣:陕甘宁边区人均耕地不足3亩,且90%是坡地;晋绥边区年降水量仅300毫米,十年九旱。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叠加战争破坏与外部封锁,使根据地面临“没有盐吃、没有布穿、没有纸用”的生存危机。
1.2传统经济模式的失效与新需求的催生
抗战前,根据地所在区域多为自然经济主导,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下。例如,太行山区的农民使用的还是汉代延续下来的“二牛抬杠”耕作法,亩产小麦仅80斤左右;纺织业停留在“一机一锭”的家庭手工作坊阶段,每人每天仅能纺线2两。这种分散、低效的经济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战争时期集中的物资需求——一个团级单位每月需要消耗1.5万斤粮食、500匹土布,而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公粮征收量仅能满足军队需求的60%。
更关键的是,传统经济模式缺乏应对封锁的韧性。当外部市场被切断,盐、药品、火柴等必需品无法输入,根据地内部又没有替代生产能力,经济链条随时可能断裂。这种情况下,构建“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成为关系根据地存亡的战略选择。
二、破局之路:抗日根据地经济自给自足的多维实践
2.1农业:筑牢自给自足的根基
农业是根据地经济的命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如果不发展农业,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围绕“增产粮食、解决吃饭问题”的核心目标,根据地展开了全方位的农业改革。
2.1.1土地政策与生产关系调整
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突破口。以晋察冀边区为例,1942年《租佃债息条例》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获量的37.5%,旧债利息不得超过年息1分。这一政策使地主剥削率从抗战前的50%-70%降至30%以下,农民每年可多留粮食15%-20%。河北阜平县农民王老汉回忆:“过去给地主种10亩地,交完租子只剩2石粮;减租后能留5石,全家8口人终于不用吃树皮了。”
同时,根据地鼓励开垦荒地,实行“谁开谁有”的政策。陕甘宁边区1941年颁布《陕甘宁边区优待移民开垦条例》,规定移民开垦的荒地3年免交公粮,吸引了10万余户难民和边区农民参与垦荒。到1943年,边区耕地面积从899万亩增加到1248万亩,相当于新增了一个中等县的耕地量。
2.1.2生产组织与技术革新
针对个体小农分散经营的弊端,根据地创造性地推广互助合作组织。陕甘宁边区的“变工队”“扎工队”,晋冀鲁豫的“互助组”,将劳动力、畜力、农具集中使用。延安县吴家枣园村的变工队,1943年春播时用15天完成了单干需要30天的工作量,还腾出10个劳动力去搞运输赚钱。这种“换工互助”模式,使劳动效率提升30%-50%。
在农业技术上,根据地推广了选种、施肥、深耕等实用技术。1942年,陕甘宁边区建设厅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在延安、安塞等地试种“金皇后”玉米,亩产比当地品种高1倍;晋绥边区推广“温汤浸种”防治黑穗病,使高粱发病率从30%降至5%。农民们说:“过去靠天吃饭,现在有了科学,地里的收成眼见着往上涨。”
2.2工业:从“一穷二白”到“自给自足”的跨越
抗战前,根据地几乎没有现代工业:陕甘宁边区仅有12家手工作坊,工人不足百人;晋察冀边区连铁钉、火柴都依赖外部输入。为解决“无铁可打、无布可穿、无药可医”的困境,根据地开启了“工业自救”。
2.2.1民用工业:解决“穿衣吃饭”的基本需求
纺织业是民用工业的重点。1938年,陕甘宁边区在延安设立难民纺织厂,从关中请来30名纺织能手,用土法改造木纺车,将纺线效率从每天2两提升到1斤。随后,各地普遍建立纺织合作社,采取“集中指导、分散生产”模式:合作社提供棉花、纺车,农民在家纺线织布,按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10月自考13005软件工程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pdf VIP
- 英语四六级常见短语及词组固定搭配汇总.pdf VIP
- 2025年自考税收筹划真题答案.docx VIP
- 2024_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有解析】.pdf VIP
- 2025年中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自考树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分析.docx VIP
- 2025-202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模拟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高清版)B 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pdf VIP
- 6SE70系列变频器讲解及Drive Monitor调试(内部员工培训).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