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1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第2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第3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肇(zhào)事格物致知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一帆风顺袖手旁观掌握字词第4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修身:齐家:抽象: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整齐家政。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第5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整体感知第6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第7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自主学习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阅读第1、2、3、13自然段)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8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9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第10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合作探究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什么?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阅读第3~12自然段)第11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第12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第13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思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4页,共17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一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