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3二模虹口区】
(三)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①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②。
[注]①卫尉张卿,即张垍,宰相张说之子,时任卫尉卿。王征君,名字不详。
②招隐诗,以招揽天下才士为主题的诗歌。
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
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1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感兴之作,盖以经史事理,播之吟咏
B.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
C.因意成语,语不使意,偶对则对,偶散则散
D.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4.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5分)
12.(1分)C
13.(2分)A
14.(5分)评分说明:1点1分。
【示例参考】诗歌实写诗人与张、王二友的秋夜交游,诗人以白花青桂折枝相赠表达情谊(1分)。月色皎然,诗人由月色联想到雪色(1分),诗歌由实入虚(1分),诗人遥思到东晋王羲之雪夜访戴的故事。虽然时空变化,但高雅的情谊却古今相通(1分)。诗人通过对友谊的诉说,进一步表达了期盼张、王两位知己能向朝廷举荐自己的心愿。(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宗白华先生钻研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征,对中国人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长期思考,提出中国美学史上存有“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或曰美的理想。这两种形态和理想不仅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还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呈露此消彼长的嬗变态势。
②鲍照将谢灵运的诗与颜延之的诗比较,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铺锦列绣,雕缋满眼”。钟嵘《诗品》载汤惠休的话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宗先生认为,这里所区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前者更多给人华丽、缤纷、璀璨的审美感受,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明清瓷器以及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等,都是“错彩镂金”美的体现:而后者偏向给人清幽、淡雅、秀丽的审美感受,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宋代的白瓷等,则是“芙蓉出水”美的呈现。
③在宗先生看来,这两种形态的美大体以魏晋六朝为界。魏晋以前,社会比较倾向“错彩镂金”的美,从商周青铜器那些严整细密、雕工精致的图案,可以推知先秦诸子所处的艺术环境主要是“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世界。而从魏晋开始,社会则逐步滋生出一种新的审美意趣,即认为“芙蓉出水”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陶渊明作诗文、顾恺之作画,□看重文字雕琢和笔墨华丽,□注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怀抱。王羲之书法摈弃汉隶的规整和装饰性,追求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些都意味着美学史上的思想解放,“诗、书、画等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④这种美学思想土壤的松动和翻垦,早在先秦哲学家那里已见凿孔和裂豁。面对商周繁盛礼乐制度下的文艺现象,虽然孔孟等儒家总体上因尊重礼乐而取肯定态度,但否定者不在少数。墨子认为繁华典丽的文艺是奢侈、骄横的表现,于民无益,于国有害,因而他“非乐”,反对各类文艺。老子崇尚返璞归真,明确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子更是在《骈拇》篇里诘问:“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诸如此类贬斥乃至批判文艺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的流徙无疑埋下了伏笔。魏晋六朝审美风向的变迁,则是“伏笔”从后台跃上前台的时代书写。
⑤“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美感形态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波澜起伏,汩汩而下。宗先生指出:“六朝的镜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真如渌水中,一朵芙蓉出。’在镜子的两面就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美。”“初唐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感情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⑥当然,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认为这两种美实际上应“相济有功”。我们现在的京剧演员及舞台装饰艳丽华美,却仍不失动人魅力。宗先生点明“‘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彩’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既涉及个人审美偏向,又触及美感的多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二十讲(学生版) .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二十讲(教师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八讲:试卷练习(含答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八讲:试卷练习(学生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二十讲: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学生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九讲:古诗鉴赏+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社科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九讲:古诗鉴赏+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社科类文本阅读(学生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六讲:作文训练(标准答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七讲:古诗鉴赏+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七讲:古诗鉴赏+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学生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三讲:古诗鉴赏+人物传记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三讲:古诗鉴赏+人物传记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学生版).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十八讲:作文训练(文化传承).docx
- 2025年上海市高一语文秋季班讲义第十二讲:试卷练习(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