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历史全国I卷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VIP

2025高考历史全国I卷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高考历史全国I卷真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考古发现,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内,贵族墓葬中普遍随葬具有商文化特征的青铜器。这反映出西周

A.推行文化融合策略巩固统治

B.完全继承了商代的礼制传统

C.通过军事征服实现文化统一

D.中央集权制度已具雏形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武王强调“宅兹中国”以治民,同时诸侯墓葬出现商文化特征青铜器,说明西周在统治过程中并未完全排斥商文化,而是通过文化融合来巩固对原商民地区的控制,故选A。B项“完全继承”与“廷告于天”的新表述矛盾;C项“军事征服”非材料重点;D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

2.下表为《史记》《汉书》中有关西汉丝织品的记载统计:

|文献|记载内容|

|------|----------|

|《史记·货殖列传》|“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汉书·地理志》|“(陈留郡襄邑)出文绣,天子郊庙御服所出”|

|《汉书·景十三王传》|“(广川王)数遣从官奉璧帛,赂遗郡国守相”|

据此可知,西汉丝织业

A.生产中心集中于齐地

B.产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

C.官营与民营并行发展

D.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史记》提到齐地民营丝织业“冠带衣履天下”,《汉书》记载陈留襄邑为“天子郊庙御服所出”(官营),广川王用丝帛贿赂官员(可能为民营或官营流通),说明西汉丝织业存在官营与民营两种形态,故选C。A项“集中于齐地”与襄邑的记载矛盾;B项材料未提对外贸易;D项“领先世界”无对比信息。

3.唐初,政府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中唐以后,科举取士中出现“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抑商政策的彻底废除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科举制度的严重异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答案:B

解析:唐初限制工商业者入仕,中唐后允许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渠道扩大,工商业者地位有所提升,故选B。A项“彻底废除”不符合史实;C项“异化”表述错误,科举扩大范围是进步;D项“强化”与材料矛盾。

4.明代《醒世姻缘传》描述:“(山东)周村店集,卖线的有二三十担,卖枣的有三四场,卖杂货的有四五十处,卖茶饭的有七八十家。”清康熙年间《济南府志》载:“周村,天下之货聚焉,熙熙攘攘,不减都会。”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

C.商业市镇的经济功能增强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周村从“店集”发展为“天下之货聚焉”的商业中心,体现了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经济功能(商品集散、交易)显著增强,故选C。A项草市是农村定期集市,周村已发展为市镇;B项“区域间长途贸易”材料未明确;D项“资本主义萌芽”需雇佣关系,材料未体现。

5.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今我君臣上下,苟能内外一心,困心衡虑,以求所以自立之道,二十年后,彼人且为我师。”这反映出李鸿章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

B.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局限

D.预见了中国近代化的成功

答案:B

解析:李鸿章指出欧洲列强通过印度、南洋逐步侵入中国,强调需“自立之道”,说明其认识到列强侵略带来的民族危机,故选B。A项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技术而非制度;C项“中体西用”未突破;D项“预见成功”与史实不符。

6.1912年3月,《申报》发表时评:“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这反映出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社会习俗变革全面完成

C.封建思想残余彻底消除

D.政治革命推动社会变迁

答案:D

解析:材料列举了政治制度(共和、总统)与社会习俗(礼服、剪发)的变化,体现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推动,故选D。A项“深入人心”需更广泛的民众认同,材料仅反映媒体报道;B项“全面完成”不符合史实;C项“彻底消除”错误。

7.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颁布《土地法》规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代价的实行没收”;1942年,陕甘宁边

文档评论(0)

139****4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