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甫《登兖州城楼》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登兖州城楼》
杜甫?唐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二、字词详细注释
东郡趋庭日:东郡指兖州(汉代为东郡辖区);趋庭典出《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原指孔子之子孔鲤恭敬走过庭院聆听教诲,此处指杜甫到兖州探望任司马的父亲杜闲,既表探亲,又含对父亲的恭敬之意。日指时光,点明登楼的日子。
南楼纵目初:南楼即兖州城楼;纵目指放眼远望;初强调这是首次登楼,暗含新鲜感与郑重态度。
浮云连海岱:海指渤海,岱即泰山,古代青州境内的两大地理标志;连字写出浮云绵延不绝,将大海与泰山连成一体的壮阔景象。
平野入青徐:平野指兖州周围开阔的平原;青徐为古代九州中的青州(今山东东部)和徐州(今江苏北部);入字极具动感,描写原野一直伸展到青徐二州的边界。
孤嶂秦碑在:孤嶂指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因山势孤高得名;秦碑指秦始皇东巡时在峄山所刻石碑,记载其统一功业;在字看似写实,实则暗含秦亡而碑存的历史感慨。
荒城鲁殿馀:荒城指曲阜旧城(兖州附近);鲁殿指鲁灵光殿,汉景帝之子鲁恭王所建的宫殿,东汉王延寿曾作《鲁灵光殿赋》称颂其宏伟;馀指残存遗迹,暗示昔日繁华已尽。
从来多古意:从来表明诗人素来怀有怀古情思;古意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临眺独踌躇:临眺与首联纵目呼应,指登高远望;独踌躇描写独自徘徊沉思的情态,既有怀古的怅惘,又含少年的深沉。
三、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一)青年漫游时期的生命状态
杜甫(712-770)创作此诗时约25岁,正值人生早期的壮游阶段。据《壮游》诗自述:往岁十四五,出游翰墨场。二十游吴越,二十五始游齐赵。这一时期的杜甫尚未经历安史之乱的磨难,家境尚好,意气风发,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
与晚年漂泊西南的沉郁顿挫不同,青年杜甫的诗歌充满昂扬的生命力。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为他提供了安稳的探亲环境。兖州作为齐鲁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积淀深厚,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种当家运世风正盛之际的人生阶段,使《登兖州城楼》呈现出与后期作品迥异的精神风貌。
(二)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境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从洛阳前往兖州探望父亲,这是他第一次来到齐鲁大地。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诗人首次登上兖州南楼,极目远眺。眼前的渤海、泰山、青徐平野构成壮阔的地理画卷;远处峄山的秦碑、曲阜的鲁殿遗迹引发历史联想。
此时的大唐帝国虽已隐伏危机,但表面仍维持盛世景象。杜甫尚未经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体验,诗歌中虽有怀古之思,却无后期作品的悲凉沉重。这种特定时空下的生命体验,使诗作既展现青年诗人的开阔视野,又埋下后来诗史风格的历史意识种子。
四、相关知识梳理
(一)五言律诗的早期典范
作为杜甫现存最早的五言律诗,此诗已展现出严谨的格律特点:
联次
平仄分析
对仗特点
首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对仗,以叙事点题,趋庭日对纵目初
颔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工对,浮云对平野(自然意象)、海岱对青徐(地理名词)
颈联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严对,孤嶂对荒城(景物)、秦碑对鲁殿(古迹)、在对馀(状态)
尾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对仗,以抒情收束,多古意对独踌躇
清代诗论家陆贻典指出,此诗与杜甫祖父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气魄相似,可见家学渊源对杜甫律诗创作的影响。这种早期的格律实践,为他后来成为律诗圣手奠定了基础。
(二)地理意象的文化内涵
诗中地理名词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地理名词
现今位置
文化意义
诗人用意
海岱
渤海与泰山之间
上古海岱文化区核心,象征中华文明源头
借地理辽阔展现胸怀
青徐
山东东部至江苏北部
古代中原文化向东南延伸的纽带
写空间延展暗喻志向远大
孤嶂(峄山)
山东邹城东南
秦始皇东巡刻石处,象征大一统功业
借秦碑感慨兴亡
鲁殿(曲阜)
山东曲阜
儒家文化发源地的象征
以鲁殿残存暗喻文化传承
这些地理意象的叠加,使诗歌超越单纯的写景,形成地理-历史-文化的多重意蕴。
(三)与《望岳》的互文解读
此诗与同期创作的《望岳》(岱宗夫如何)堪称齐鲁双璧,对比可见青年杜甫的精神世界:
维度
《登兖州城楼》
《望岳》
共同特质
视角
城楼远眺,全景式俯瞰
山脚仰望,聚焦式凝视
都以登高展现视野
意象
海岱、青徐、秦碑、鲁殿
泰山、齐鲁、云、鸟
偏爱宏大地理意象
情感
怀古沉思中的踌躇
登顶决心后的豪情
充满青年进取精神
结构
由今及古,由景入情
由远及近,由景立志
遵循观物-感怀模式
这种早期创作中形成的艺术特质,成为杜甫诗歌风格的重要起点。
五、诗歌赏析
(一)首联:叙事中的双重意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