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代张籍王建诗歌的社会意义
引言:中唐诗坛的”双璧”与时代的镜鉴
若将中唐诗坛比作一幅渐次晕染的长卷,张籍与王建的诗作恰似其中两笔浓淡相宜的墨色——他们虽未如元白般掀起新乐府运动的舆论浪潮,却以更平实的笔触、更细腻的观察,将中唐社会的褶皱与温度,一一镌刻在诗行里。这两位同游韩愈门下、交情深厚的诗人,因创作风格相近被后世并称为”张王乐府”。他们的诗歌既非盛唐气象的激昂咏叹,亦非晚唐的哀婉雕琢,而是以”即事名篇”的新乐府为载体,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农夫的汗水、织妇的泪痕、役夫的叹息,在看似寻常的生活片段中,折射出中唐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生机。探究张籍王建诗歌的社会意义,不仅是解码两位诗人的创作密码,更是通过文学之眼,重识一个鲜活立体的中唐。
一、民生疾苦的忠实记录:底层生存图景的诗性书写
中唐以降,安史之乱的余波尚未完全消散,均田制瓦解、两税法推行、藩镇割据加剧,社会矛盾在看似稳定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张籍与王建虽非出身寒门(张籍早年贫困,后得韩愈提携入仕;王建曾官至陕州司马),却始终保持着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注。他们的诗作中,“贫”“苦”“饥”“役”等字眼频繁出现,构成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底层生存图鉴。
1.1农耕者的困局:赋税与自然的双重绞杀
张籍《野老歌》中”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吟唱,堪称中唐农民生存状态的经典注脚。诗中老农耕种贫瘠的山田,本就因”苗疏”难以饱腹,却还要承受”税多”的重负——辛苦收获的粮食被征入官仓,最终”化为土”的荒诞结局,揭露了赋税制度的苛酷与官府的低效。这种对”税”的关注在王建诗中同样鲜明,《田家行》写”野蚕成茧火煎催,单衣露体耕日午。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农民辛苦养蚕织布、收割小麦,却只求得”输得官家足”的卑微愿望,其中隐含的”输官之后,自家无余”的悲剧,比直接控诉更令人心酸。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赋税的表面批判,而是深入挖掘赋税背后的社会链条。张籍《促促词》中”促促复促促,家贫夫妇欢不足。今年为人送租船,去年捕鱼在江边”,通过农夫职业的频繁转换(从渔民到运租役夫),折射出均田制崩溃后农民失去固定土地、被迫辗转求生的困境。王建《水夫谣》更以运夫的视角,写”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将个体的苦难置于”驿运”这一中唐重要经济命脉的背景下,揭示了国家运转对底层劳力的残酷透支。
1.2手工业者的挣扎:市场与权力的夹缝求生
除了农民,张籍王建对中唐新兴的手工业者群体也投以关注。张籍《贾客乐》虽以商人为题,却暗含对手工业者的映射:“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农民因赋税过重弃农从商,侧面反映手工业者(多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来)虽脱离土地,却仍面临”姓名不在县籍中”的身份漂泊。王建《织锦曲》则直接聚焦织工:“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长头起样呈作官,闻道官家中苦难。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干”,织锦女被官府登记为”供进户”,必须按”长头”(工头)的样式为宫廷织造,“唯恐秋天丝线干”的细节,既写出对工艺的谨慎,更暗含对官府催逼的恐惧——丝线若因天气问题受损,便可能招致惩罚。这种”官营手工业者”的生存状态,在正史中仅有”和雇”“配户”等笼统记载,而诗歌以具体的生活场景,补全了历史的细节。
1.3女性的多重困境: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迫
中唐社会的性别压迫,在张王诗中呈现出复杂的面向。张籍《离妇》写”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通过一位被休弃的妻子的自述,揭露了”七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即便”闺门无瑕疵”,仅因”不生子”便被扫地出门,“有子未必荣,无子坐生悲”的叹息,道尽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王建《当窗织》则聚焦劳动女性:“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贫家女为富家织锦,因”水寒手涩”导致丝线断裂,反复续接的”心肠烂”,既是身体的疲惫,更是对劳动价值被剥削的痛苦。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妇》中”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黄雀始欲衔,君心已还顾”的矛盾——丈夫对”故人”仍有旧情,却因家族压力不得不休妻,这种”被迫的残忍”,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情感的扭曲。
二、社会风俗的生动画卷:从宫廷到民间的生活镜像
张籍王建的诗歌不仅是社会矛盾的记录者,更是风俗文化的保存者。他们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中唐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细节,大到宫廷仪轨,小到节令习俗,均在诗中留下鲜活印记,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史提供了珍贵的”诗性史料”。
2.1宫廷生活:从神秘到日常的祛魅书写
王建的《宫词》百首,堪称中唐宫廷生活的”全景图”。这些诗作突破了传统宫怨诗”金殿锁娇娥”的单一视角,以近乎”日记”的方式记录宫廷日常:“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