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

一、作者生平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生平经历跨越战国中后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主要轨迹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年治学与周游列国

荀子自幼聪慧,早年在赵国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战国末期,各国纷争加剧,思想界“百家争鸣”走向尾声,荀子为寻求治国之道,开始周游列国。他先到齐国,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天下学术中心,汇聚了各国学者,荀子凭借渊博的学识在稷下学宫声名鹊起,曾“三为祭酒”(学宫的最高主持人),成为稷下学宫的核心人物之一。在齐国期间,他与诸子学派展开辩论,批判墨家、道家等学派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后来,齐国政治局势动荡,荀子离开齐国前往楚国。在楚国,春申君黄歇赏识荀子的才华,任命他为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令。兰陵任上,荀子推行教化,治理地方颇有成效,也为他后续著书立说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不过,随着春申君被刺杀,荀子失去政治依靠,遂辞去兰陵令一职。

2、晚年著书与传道授业

辞去官职后,荀子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书立说,在兰陵居住多年,完成了大部分著作的撰写。同时,他广收弟子,传播自己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和秦朝丞相李斯。这两位弟子虽未完全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却将其思想中的“礼法结合”“重术重势”等观点与法家思想融合,对秦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荀子的一生,始终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他既坚守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又不墨守成规,吸收法家、道家等学派的合理成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与孟子强调“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好利”“好声色”等恶的倾向,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法的约束,才能使人向善,这一观点也成为他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石。

二、主要存世作品梳理

荀子的著作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整理,现存主要作品为《荀子》一书,又称《孙卿子》。全书共32篇,大多为荀子本人所著,部分篇章可能是其弟子或后学整理而成,内容涵盖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等多个领域,系统展现了荀子的思想体系。其中核心篇目可分为以下几类:

1、哲学思想类

《天论》:这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强调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否定了“天命论”和“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性恶》:集中阐述荀子的“性恶论”,批判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指后天人为的努力),强调教育和礼法对改造人性的重要性,是荀子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解蔽》:探讨认识问题,指出人在认识过程中容易被各种片面的观点“遮蔽”,主张“虚壹而静”(保持虚心、专一、冷静的态度),才能获得对事物全面、正确的认识,体现了荀子的认识论思想。

2、政治伦理类

《王制》《王霸》:论述治国之道,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荀子认为,治理国家既要依靠道德教化(礼),也要依靠法律制度(法);既要追求“王道”(以道德仁义治国),也要重视“霸道”(以武力和权势治国),强调两者结合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后世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影响深远。

《礼论》:系统阐述“礼”的起源、作用和内涵,认为“礼”是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手段,主张通过制定礼仪制度,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是荀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3、教育文学类

《劝学》:荀子教育思想的经典篇目,开篇即提出“学不可以已”的核心观点,通过比喻、对比等手法,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积善成德”“用心专一”等学习原则,语言生动形象,逻辑严密,对后世教育思想影响极大。

《赋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以“赋”为名的作品之一,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小赋,采用问答体的形式,对事物进行描绘和赞美,句式整齐,辞藻华丽,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荀子》中的《非十二子》批判了先秦诸子中的十二位学者(如墨子、孟子、庄子等)的思想,阐明了荀子的学术立场;《正名》则探讨了名实关系,强调“正名”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体现了荀子的逻辑思想。

三、对后世影响

荀子的思想虽在战国末期未被统治者完全采纳,但自汉代以来,其影响逐渐扩大,渗透到政治、思想、教育、文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意义:

1、政治领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既强调君主的权威,又重视民众的作用。他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观点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重视,

文档评论(0)

九秋风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持证人

专注文案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人已有26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文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方案、施工方案等多方面的工作经验欢迎大家咨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7日上传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