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速记:文言文断句与翻译试题.docxVIP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速记:文言文断句与翻译试题.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速记:文言文断句与翻译试题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文言文断句题

要求:仔细阅读以下文言文段,用“/”给每句断句,并在横线上简要说明断句依据。我会用红笔圈出关键点,你可得好好琢磨。

1.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断句依据:注意“呜呼”感叹词独立成句,四字短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对仗要断开,人名“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前后要连着,虚词“于”“岂”前要停顿)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断句依据:首句“予独爱莲”是主谓宾完整句子,描写莲的九个四字短句要逐句断开,动词“出”“濯”“不染”后要停顿,虚词“而”“之”“焉”前要断句,比喻句“亭亭净植”后要留空)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断句依据:首句“臣本布衣”交代出身,转折词“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后要断,四字排比“先帝不以”“猥自枉屈”“三顾臣”“咨臣”“遂许”“以驱驰”要逐句断,虚词“于”“以”“遂”前要留空)

二、文言文翻译题

要求:将以下文言文段落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关键词的准确理解,我会特别提醒你注意那些容易出错的字眼。

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翻译提示:首句用“如”字双关,前半句是祭祀态度核心,后半句孔子用反问句强调“心诚则灵”的礼制观,关键词“如”“祭”“在”要反复琢磨)

2.项伯乃夜走汉军,张良亦然。汉王乃封项伯为射阳侯,号曰“亚父”。

(翻译提示:注意“夜走”用“乃”字暗含紧张氛围,项伯身份特殊,“封为”“号曰”是汉代制度术语,动词“夜走”“亦然”“封”“号”要直译,不可意译)

3.岳父既为长吏,其礼不可废。今人有大功而击杀之,不祥莫大焉。

(翻译提示:前半句用“既”“其”字暗含礼法约束,后半句用“莫大焉”夸张语气,关键词“长吏”“礼”“击杀”“不祥”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不能按现代用法乱译)

4.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圣王为天下师,欲善于身,而以教海之。

(翻译提示:前两句用“故”字强调因果,四字短语“不择细流”“不却众庶”“明其德”“为天下师”要逐句拆开,尾句“欲善”“以教海”用“是以”总结,逻辑关系要清晰)

5.嗟乎!贤者择宾而友,不择地而居。今子布衣之身,而骤得朱轮之位,拥麾节,将十万之众,为一方都督,而坐受祸,其罪当诛。

(翻译提示:首句感叹句式要保留,四字对仗“择宾”“不择地”“骤得”“拥麾”“为都督”要逐句翻译,尾句“当诛”是汉代司法用语,不能直译成现代“应该惩罚”,要突出“罪无可赦”的语气)

三、文言文选择题

要求:仔细阅读下面每道题的文言文句子,我会用蓝字标出考点,你可得睁大眼睛看清楚,选择题没那么容易蒙对。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对“誉之曰”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夸耀盾牌和矛称赞它B.声称自己的盾牌坚固

C.向人宣传盾和矛的优点D.认为盾牌值得称赞

(2)句中“或曰”的用法与下列哪项最相似?()

A.孔子曰:“学而时习之”B.太史公曰:此诚不可与同器而居

C.左右曰:大王何不杀之D.庖丁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B.比喻C.反问D.排比

2.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发愤著《史记》,成一家之言。

(1)对“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的死法有轻有重B.人的生死有不同意义

C.人的价值有大小之分D.人的死重如泰山轻如鸿毛

(2)“发愤著《史记》”中“愤”字用得极妙,它在此处的含义是()

A.愤怒B.愤懑C.愤慨D.愤恨

(3)太史公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A.说明生死是自然规律B.赞扬李陵的忠诚

C.表达自己受冤的愤懑D.强调人生价值的不同

3.魏文侯与虞人(官名)游于郊,见中山之树,其枝可垂,文侯曰:“吾欲伐之。”虞人曰:“请见。”文侯许之。虞人对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