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6届江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上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物候,是指动物、植物、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我国的物候记录,起源很早。早在《左传》中,就有“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的记载,当时人们每逢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等重要日子,必须记下云物。物候学与名候学虽可称为姊妹学科,但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的观测早得多。在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人发明气压表等各类气象仪器以前,世人不知有所谓的“大气”,所以古代没有现代人所谓的“气候”。
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期,是为了指挥奴隶适时从事农业生产。我国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重视农业活动的适时性。《吕氏春秋·十二月纪》汇集这方面的知识编写了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该书《审时》篇开头就说:“凡农之道,候之为宝”,几乎全篇都是讨论如何种庄稼的,如违背了时令,所种五谷将不会丰收。《任地》篇规定:冬至后五十七日菖蒲生时,再开始耕田。其后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知识被编入《礼记·月令》和《淮南子》等书。
但是这种书本上的物候知识,主要还是来自劳动人民的实践,即生产斗争。华北一带农民有一种口传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里“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都是物候。就是从人的冷暖感觉、江河的冰冻、柳树的发青、鸿雁的北飞,来定季节的节奏、寒暑的循环,而其目的是掌握农时,所以最后一句便是“耕牛遍地走”。从歌中“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几句描述的物候看来,这一歌谣可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山东、河南的一些地区。《九九歌》是从冬至算起的,是以阳历为根据的,所以一定是人们先有二至、二分的知识才会有此歌谣,可见这歌谣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或以后产生的。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人口的增加,古代农业有了显著进步。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相差半个月,应用到农业上因相隔时间太长,不够精密,所以有更细分的必要。《逸周书·时训解》就分一年为七十二候,每候五天,三候为一气。如“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物候知识最初是人们从实践中得来,后来经过总结,附属于国家历法,但物候有随地而异的特点,南北寒暑不同,同一物候出现的时节相差很远。
在周、秦、两汉,国都在今西安、洛阳地区,南北东西相差不远,国家历法中记录的物候应用在首都附近尚可,但应用到长江以南或长城以北,就显得格格不入。
到南北朝,南朝首都在建康,即今南京;北朝初都平城,就是今日的大同,黄河下游的物候已不适用于这两个地方。南朝宋、齐、梁、陈等王朝都很短促,没有改变月令:北魏所颁布的七十二候,据《魏书》所载,已与《逸周书》不同。如《魏书》在立春之初加入“鸡始乳”一候,而把“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二候推迟五天,但平城的纬度在西安、洛阳以北4度多,海拔又高出800米左右,所以物候相差绝不止一候。
到了唐朝,首都又在长安;北宋都汴梁,即今开封,此时首都又与秦、汉的旧地相近。所以,唐宋史书所载七十二候,又和《逸周书》所载大致相同。元、明、清三朝虽都于北京,纬度要比长安和开封、洛阳靠北5度之多,但这几代史书所载七十二候和殷周时期书所载的物候,都是因袭古志,依样画葫芦。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惊蛰之日“桃始华”,春分之日“玄鸟至”等物候,事实上已与北京的物候不相符合,却未加改正。这是无足怪的,因为《九九歌》中的物候乃是老农在田野里实践得来,是生活斗争中获得的一些知识,虽然粗放些,生物学知识欠缺些,但物候和季节还能对得起来。到后来,编月令成为士大夫的一种职业,明清两代由于士大夫以作八股为升官发财的跳板,一般缺乏实际知识,真是菽麦不辨。他们所写物候,都从故纸堆中得来,与事实不符就可以理解了。这是由于他们的书本知识脱离实践。
南宋浙江金华地区的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曾做物候实测工作,并记录在《庚子·辛丑日记》中。他在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公元1180——1181年)对金华(婺州)的物候所作的实测记录,载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萱草等二十四种植物开花结果的物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古诗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 2025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x
- 2025年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文言诗词挖空批注、翻译梳理、赏析拓展.docx
- 2025年高三语文课内古诗文《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及答案.docx
- 2025年高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诗歌鉴赏中天气意象的象征内涵总结.docx
- 2025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返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卷古诗鉴赏详解:张籍《牧童词》.docx
- 2026年北京市高考作文备考:微写作专项训练(含2025年真题微写作详解).docx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pptx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10道思辨类主题作文.docx
- 福建省漳州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
- 广东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综合能力测试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 河北省衡水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湖北楚天协作体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起点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 湖南省益阳市2026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江苏省南通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