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改革开放40年主题征文稿.pdfVIP

最新《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改革开放40年主题征文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新《40年蝶变,灯光照亮幸福路》改革开放40年主

题征文稿

虽然时间的年轮已走过了四十圈的印记,但那些定格在灯光里的故事,也如

同黑白胶片里那些发黄的往事,时常会从心灵深处跳出来,一桢桢一幕幕在脑海

里回放,馨香如初。

——题记

从我记事起,家乡的照明工具是以煤油灯为主。那盏风中摇曳着的瘦瘦的小

油灯,昏黄的芯焰忽明忽暗,若即若离。我就是在那盏小小油灯下,捧着书本一

字一句读出来土生土长的农村伢子。关于那盏小灯的名字——洋油灯,还是从

隔壁的老姨与母亲的闲聊中听到的:唉,洋油灯又快点不成了。

那时候还很小,根本不懂什么是洋油,读过初小的母亲自然知道它的来历,

她告诉我灯里的洋油就是煤油,以前是从外国进口的,所以老人们都称它为洋油。

还有洋火、洋布等。条件好的人家会从供销社买回成品煤油灯,玻璃的,带有透

明的灯罩,可以防风。中间还有一个小旋扭,转动起来可以升降灯芯,用来调节

灯焰的大小。条件差一些的人家那就只能自制油灯。很简单,找来一个用完了墨

水的空瓶洗净,在上面放一块剪成圆形的小金属片,中间打一个小孔,灯芯从中

穿过,这就是油灯了。灯焰大小要用缝衣针挑动灯芯来控制,当然是不能防风的。

那时候煤油可是紧俏货,要凭票供应的,定量又很少,每户分配到的煤油根

本不够一家人使用。家里只有在做饭和孩子们做作业时才能点煤油灯,这两件事

之外,则要换成棉油灯。就是一个小碗盛些棉籽油,上面放一根粗棉线(好多根

细线合一根)做灯芯。光亮小,暗得很!有时,风从门缝吹进来,灯光会一跳一

跳的闪动,就像散落一地的碎银子,光怪陆离,如真似幻。这时正在灯前做针线

的妈妈一边做针线,一边拿起拨灯棒把灯芯向上拨一拨,拨出一截捻子后,灯光

就会明亮起来。有时灯捻子上长了灯花,灯焰叭叭作响,妈妈就会把灯花拨落,

灯亮就更加明亮起来。

我清楚地记得,家里最早使用的煤油灯是母亲用一个空墨水瓶制成的。这种

简易、朴素的自制油灯灯光如豆,看书写字时必须把头凑近灯前才能看得清楚,

而且冒出的一缕缕黑烟不仅熏得眼睛痛痒,鼻孔也黑乎乎的,稍不小心还会燎着

头发或眉毛。为此,父亲省吃俭用买回来一盏带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灯——罩子

灯。

罩子灯的光线比自制油灯光线亮了许多。有了这盏灯,我们天黑写作业就更

加方便了。秋收时节,夜幕降临,满天星辉,罩子灯被放在堂屋里那张高大的八

仙桌上,跳动的灯火发出清白的光亮。一家人围坐在小山似的玉米堆旁剥玉米。

我们学着母亲的样子把外面那几层老玉米皮撕开蜕下,只留下最里层的两三张,

然后反方向将它们捋直编织成串,挂在墙壁、屋梁闪烁的灯光和晶莹光润的玉米

相互辉映,显得温暖而祥和。

再后来,父亲又用微薄的工资给家里添置了一盏更为新奇时尚的煤油灯—

—马灯。

这是一种可以手提且防风雨的煤油灯,因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而得名。

它难得停留在锅台灶角,而大多时间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

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就像是灯中的夫妻。母亲特别珍爱这盏马灯,除了我们学

习时或者要为乡亲们赶制新衣、缝补自家人衣服外,一般不会拿出来使用,更不

会让我们轻易碰触。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心灵手巧,绣得一手好花,也做得一手好

缝纫。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家里总会传出母亲踩踏缝纫机那“嗒嗒嗒”的声音。

母亲将马灯挂得高高的,在灯光的辉映下,一双巧手轻柔地理着布料,轻轻扬起

的胳膊就像是在跳舞,朴实安详的脸上泛着淡淡的金色光芒……

在那个年代,不管是雪花飞舞的黄昏,还是凄雨菲菲的暗夜,只要望见窗户

里散射出的灯光,寒冷和孤独就会在瞬间离我远去。曾记得,在无数个寒冷冬季

的夜晚,我坐在昏黄摇曳的煤油灯下听长辈讲故事、做猜谜游戏或是用灵巧的双

手不时在糊满旧报纸的墙壁上摆出五花八门的手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整个屋

子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家乡开始有了电

灯,一根根木电杆在村子里竖了起来,细细的电线牵进木房里,15瓦的白炽灯

泡也安上了。每到傍晚,我们就盼望着屋里的灯泡能发出光来,那电灯的开关拉

绳不知被拉断了多少回。如果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开关被拉下后,房间瞬间

明亮了,心也跟着敞亮起来,我们就高兴得又蹦又跳:“灯亮了!灯亮了!……

然而,如此幸福的场景并不能持续多久。有时会停电,大人只好又找出煤油灯来

点上。一阵风吹来,灯光摇曳,火苗舔着玻璃罩,升起一缕缕黑烟。尽管如此,

大家还是

文档评论(0)

st334455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