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4-1故都的秋/郁达夫
课程:高中语文
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章节:14-1故都的秋/郁达夫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用词、句式特点,提升语言鉴赏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章结构与写景手法,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培养逻辑与形象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故都秋景之美,体会情景交融意境,提高审美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中的民族审美心理,感悟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增强文化认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独特意境及其在景物描写中的体现。
品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富有韵律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平凡甚至萧瑟景物所传达的深沉情感与审美追求。
领会“故都”一词蕴含的文化眷恋与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情怀。
课堂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当秋风送爽,总会生出几分感慨,或宁静,或忧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笔下对北国秋天的深情描绘。他不远千里奔赴北平,只为真正“尝一尝”这秋的味道。那么,北国的秋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它与江南之秋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这座故都的秋天,去感受那一份清、静与悲凉交织的情怀。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擅长抒发个人内心世界,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和人文关怀。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等。郁达夫在现代文学史上以抒情散文见长,其散文融情于景、意境深远,是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重要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当时郁达夫身处北平(今北京)。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局势日益紧张,民族危机加深。许多知识分子南迁,文化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而北平作为明清两代古都,虽已不再是政治中心,却仍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郁达夫从杭州、青岛辗转来到北平,不仅是为了感受北方的秋天,更是出于对传统文化和旧日都城的一种深切眷恋。
这篇文章创作于作者中年时期,经历了人生漂泊与时代动荡,他对故都的情感已超越单纯的季节审美,融入了对文化传统的追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一丝难以言说的忧郁。这种情感与当时社会氛围相呼应,使文章在描写自然之秋的同时,也透露出时代的“悲凉”气息。因此,理解这一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中“清、静、悲凉”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与时代情绪。
文学文化常识
“故都”指过去的都城。北平是元、明、清三朝首都,至民国时期虽已不再是首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故都”,带有历史沧桑与文化怀旧的意味。
文中提到的“欧阳子的《秋声》”即北宋欧阳修的《秋声赋》,通过描写秋声抒发人生易老、仕途坎坷的感慨;“苏东坡的《赤壁赋》”指苏轼前后《赤壁赋》,借自然景象探讨宇宙人生哲理。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写秋的经典之作,体现了文人感时伤怀的传统。
“秋士”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出自《礼记·乡饮酒义》:“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哀心焉;秋霜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惧心焉。”古人认为秋天万物凋零,易引发士人对年华流逝、功业未成的感伤,故称“悲秋”,而有此情怀的读书人被称为“秋士”。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现代抒情散文。
定义: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为主,借助写景、叙事、议论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散文体裁。它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营造意境、传达情绪。
特点:
情感浓郁:全文贯穿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切喜爱与眷恋,情感真挚动人。
情景交融: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之中,如“破屋”“蓝朵牵牛花”“落蕊”等意象都染上了“清、静、悲凉”的情绪色彩。
语言优美: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又富有节奏感,朗读时音韵和谐。
结构自由而严谨:看似随意铺陈,实则首尾呼应、层次分明,由感而发,以情贯之。
常见结构:一般包括引子(点题)—主体(具体描写)—升华(议论抒情)。本文正是按照“向往北国之秋—描绘故都秋景—议论秋之普遍感受—再次抒发眷恋”的结构展开,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文题解读】
题目《故都的秋》简洁而意蕴丰富。“故都”二字并非简单指地理意义上的北平,而是饱含历史感与情感色彩的称呼。“故”意味着过去、怀念、消逝,暗含一种文化上的追忆与失落;“都”则点明这里是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明。用“故都”而非“北平”,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古城特有的敬意与深情。
“秋”是全文描写的对象,既是自然季节,也是情感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秋常与萧瑟、离别、思乡、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静女_《诗经·邶风》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鹊桥仙(纤云弄巧)_秦观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_《古诗十九首》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_李煜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_郭沫若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2-2 红烛_闻一多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2-3 _峨日朵雪峰之侧_昌耀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2-4 _致云雀_雪莱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3-1 百合花_茹志鹃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3-2 _哦,香雪_铁凝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14-2 _荷塘月色_朱自清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_苏轼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16-2 _登泰山记_姚鼐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单元学习任务教学设计 (1).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单元学习任务教学设计 (2).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单元学习任务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第1课 沁园春·长沙_毛泽东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_李斌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第11课 反对党八股(节选)_毛泽东教学设计.docx
- 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上册第12课 拿来主义_鲁迅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