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学好文言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语言素养,更能让我们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打好基础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实际情况,对文言文学习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与详解,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切实的帮助。
一、文言文的“敲门砖”:常用实词积累
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常用实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所谓“实词”,指的是那些表示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1古今异义词
这是七年级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差别很大,切勿望文生义。
例如:
*“走”:古义多为“跑”,如《夸父逐日》中“弃其杖,化为邓林。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中的“走”若理解为现代的“行走”就错了,此处应理解为“奔跑”。
*“兵”:古义常指“兵器”或“士兵”,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即“兵器”。
*“顾”:古义有“回头看”、“拜访”、“难道”等意,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顾”是“回头看”。
学习时,遇到这类词要及时标注,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古义。
1.2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例如“之”: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结构助词,“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何陋之有?”
*凑足音节,无实义:如“久之,目似瞑”。
对于这类高频多义词,要进行归纳整理,比较记忆。
1.3词类活用
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临时改变其基本词性和用法。七年级阶段常见的有:
*名词作动词:如“鞭数十”(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形容词作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名词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识别词类活用,关键在于分析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前后词语的搭配关系。
1.4通假字
古人写字,有时会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就是通假字。学习时要注意识别,并理解其本字的含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
二、文言文的“粘合剂”:常见虚词辨析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组合、连接、辅助等重要作用,相当于句子的“粘合剂”。七年级接触的虚词主要有“之、乎、者、也、以、而、于”等。
2.1“之”的用法
(此部分在“一词多义”中已有涉及,此处可侧重其虚词功能,如取消独立性、提宾、衬音等,与代词、助词“的”区分)
2.2“以”的用法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原因、时间等。可译为“用、拿、把、凭借、因为、在”等。
如:“以刀劈狼首”(用);“可以为师矣”(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连词:表示目的、结果、并列、修饰等关系。可译为“来、用来、而、以致”等,或不译。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用来);“温故而知新”(此处“而”表承接,“以”也有类似用法,但七年级“以”作连词表承接或修饰的情况不如“而”常见,需结合具体例子)。
2.3“而”的用法
主要作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多种关系:
*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并且)。
*表承接(顺承):如“学而时习之”(然后,就)。
*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
*表修饰:如“康肃笑而遣之”(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着”)。
2.4“于”的用法
介词,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处所、时间、比较的对象等。
如:“其一犬坐于前”(在);“贤于材人远矣”(比);“告之于帝”(向)。
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学习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体会,切忌死记硬背,应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其作用和意义。
三、文言文的“句式密码”:特殊句式解读
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不少差异,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有助于准确理解句子含义。
3.1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标志不像现代汉语那样用“是”,常见形式有:
*“……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者,……”: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用“乃、则、必、皆”等副词表判断:如“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先秦多作代词,汉以后逐渐有判断词用法)。
3.2省略句
文言文为了表达简洁,常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