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一讲 文言实词:五大考点,七法推断-2026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pdfVIP

02.第一讲 文言实词:五大考点,七法推断-2026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文言实词:五大考点,七法推断

任务一学习文言实词五大考点

——关注常考实词,注重教考衔接

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五大类,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对偏义复词的考查相对较少。

考点一一词多义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

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梳理总结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有的含义还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

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十几个义项,有的义项之间有比喻、引申、假借等关系。

1.本义

就是词本来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

2.引申义

就是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为“武器”,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

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

3.比喻义

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比喻义是“卫士、

武臣”,也比喻“党羽、亲信”)

4.假借义

一个词因音同或音近被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莫”的本义

是“日落”,假借为“没有谁”)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这些词语含义之间的联系。(6分)

(1)伐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

答:砍伐

②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答:攻打

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答:自夸,炫耀(每小题1分)

(2)除

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

答:宫殿的台阶,一说指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②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答:去除

③除臣洗马。(《陈情表》)

答:授官(每小题1分)

考点二古今异义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6课学习提示:

课文中有一些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常见意义不同,比如“直走咸阳”“函谷举”“率赂秦耶”“始速祸焉”

....

等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义。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学习提示:

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

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其意义与现代汉语有了差异,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面:

1.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古

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

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谷。再如《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

金)

3.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登岳阳楼》“凭轩涕泗流”中的“涕”,古义指“眼泪”,今义

指“鼻涕”)

4.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强,现在表示的意义较弱。(★如《师说》“位卑则足羞”中的“羞”,古

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难为情,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现在表示的意义较强。(★如《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中的“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今义为“极端憎恨或悔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131726278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