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三总复习边塞军旅诗鉴赏;边塞诗的产生: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对边塞的知识也丰富了,他们对边塞不仅不感到则荒凉可怕,而且还感到新奇。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即把握边塞诗的时代特征:;中晚唐: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却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婉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仍洋溢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
报国无门的愤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归家无望的哀痛: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其次,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
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和对将领腐败的揭露;
迥异于中原的边塞风光.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边塞诗中反映了种种矛盾,但主旋律仍然是——爱国主义。;边塞诗主题一: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边塞诗主题之三: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边塞诗主题四: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边塞诗常用的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shā)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jié)、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时间意象:秋天、黄昏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
凉州、长城、玉门关、
古道、荒城、大漠、辕门、
阳关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行为:登高、凭栏、吹奏、饮酒
植物:杨柳、松竹、梅菊
;在大量的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应对诗歌的字词句进行细细地品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豪放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直抒胸臆、比喻、对比、夸张、用典、渲染、
烘托、虚实结合等等,如: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边塞诗的主要特点:;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