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重点句式专项训练.docxVIP

高考文言文重点句式专项训练.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文言文重点句式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与把握,是准确解读文本、顺畅翻译句子的关键一环。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的考查,并非简单记忆概念,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具体语境中辨识,并理解其表达效果,进而准确翻译。本专项训练将聚焦高考常考的几种重点句式,通过对其特点、标志及实例的梳理与演练,帮助同学们夯实基础,提升解题能力。

一、判断句:辨明是非,断定性质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形式及标志:

1.“……者,……也”式:这是古汉语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判断句式。“者”表提顿,“也”表判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也”式: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奸贼。

3.“……者,……”式:省略“也”,用“者”表提顿兼判断。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

4.无标志判断句:直接通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来表示判断,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5.否定判断句:常在判断谓语前加“非”字。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即时小练:指出下列判断句的类型,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被动句:行为受动,语意凸显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常见形式及标志:

1.“于”字式: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于”可译为“被”。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

2.“见”字式:用“见”字表被动,“见”可译为“被”。

*例: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列传》)——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注意:“见”字式不能直接引出主动者,若要引出主动者,需在动词后加“于”字,构成“见……于……”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3.“为”字式:用“为”表被动,“为”可译为“被”。

*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为……所……”式:“为”引进主动者,“所”辅助表被动。这是更常见的被动形式。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4.“被”字式:“被”字表被动,与现代汉语用法接近。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5.无标志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没有明显的被动标志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主语是被动者。

*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如果)不停地雕刻,金属和石头也能被雕刻(成功)。

即时小练:指出下列被动句的类型,并翻译。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三、倒装句:语序调整,表意强调

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情况下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动词后,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了强调、突出某一成分,或为了适应某种语气、句式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形成倒装。高考考查较多的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宾语放在了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常见类型及条件: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谁、何、曷、胡、安、焉、孰等。

*例:大王来何操?(《史记·鸿门宴》)——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大王来操何?)

*例: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沛公在哪里?(“安”是疑问代词

文档评论(0)

小财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技术人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