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节方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旅游节方案

一、引言:让乡村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每到春秋时节,村口老槐树下的闲聊总多了几分期待——“要是能把咱村的山、水、手艺都亮出去,让城里娃也来看看咱们的日子”,这是村里老支书常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周边几个村子陆续办起了旅游节,看着游客们提着竹篮采草莓、蹲在土灶前学烧柴火饭的热闹劲儿,咱们村也坐不住了。本次乡村旅游节的核心目标很朴素:让更多人走进乡村,触摸泥土的温度,听见稻浪的私语,也让村民们在与外界的互动中,重新发现自家“宝贝”的价值。

二、总体思路:以“乡”为魂,串起烟火与诗意

办旅游节不是搭个戏台子、摆两排摊位那么简单。咱们得先理清楚三个“根”:一是“文化根”,村里流传了上百年的皮影戏、手编竹器、春分祭田的习俗,这些是区别于其他村子的“独家记忆”;二是“生态根”,后山的千年古茶园、村前绕着青石板路的小溪、田埂上星星点点的野花,这些自然肌理是最本真的吸引力;三是“生活根”,村民的日常才是最鲜活的旅游资源——张婶家的腌菜坛子、李叔家的老磨盘、傍晚屋顶飘起的炊烟,这些细碎的生活场景,恰恰能让游客找到“归园田居”的共鸣。

基于此,旅游节将围绕“一日乡村生活家”主题展开,设计“可看、可感、可参与”的体验链:从清晨在茶园里采一芽鲜叶,到午后跟着阿婆学包艾草糍粑,再到傍晚围着火塘听老艺人唱民谣,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乡村生活的临时主人”。

三、活动内容:让每个小时都有新惊喜

明确了方向,接下来要具体看活动怎么设计才能让游客玩得开心、记得深刻。我们把三天的活动分成“晨、午、暮、夜”四个时段,每个时段聚焦不同体验,既保留乡村原有的生活节奏,又融入趣味互动。

(一)晨·自然唤醒:与土地的第一次对话(7:00-10:00)

清晨的乡村是带着露水的。第一天早上,游客可以选择两种方式开启:一种是“茶园寻鲜”——跟着茶农踩着晨露上山,每人发一个小竹篓,手把手教怎么挑最嫩的芽尖,采够一斤还能现场用土灶炒茶,带走自己的“处女作”;另一种是“溪涧探趣”——穿上胶鞋,沿着小溪逆流而上,在村民指导下用竹篓捞小鱼(当然要放回去),观察石头下的螃蟹,顺便认认岸边的野菊花、车前草,听老人讲“这些草在我们小时候可都是宝贝”。

第二天的晨活动更“接地气”——“田埂课堂”。村里的种粮能手会带着游客下田,教辨认秧苗和杂草,用最原始的方式拔草(当然只是体验,不真干重活),还会现场演示“看云识天气”:“你看那云像不像棉絮?这种云明天准是大晴天”。有小朋友的家庭还能领个小任务卡,去田埂边找三种不同的昆虫,记录它们的“家”在哪里。

(二)午·烟火升温:藏在灶膛里的乡愁(11:00-14:00)

到了午饭时间,咱们不搞大圆桌宴席,而是主打“流动的厨房”。村头晒谷场支起五六个土灶,每个灶对应一户村民:王奶奶家的柴火鸡、陈叔家的腊味煲仔饭、小媳妇阿芳的酒酿圆子,游客可以端着碗“串灶”,尝遍各家的拿手菜。最有意思的是“帮厨体验”——想吃到阿婆的手工面?得先帮着揉面;想吃刚摘的空心菜,得自己去菜园现摘,阿婆在旁边念叨:“要挑叶子嫩的,茎秆脆生生的才好吃”。

下午安排了“手艺工坊”,就在村文化礼堂里。村里的非遗传承人会摆开摊子:扎染阿姐准备了蓝草染液和白棉布,教游客自己设计图案,用皮筋扎出星星、小花,染完挂在绳子上,风一吹,靛蓝色的布像小旗子一样飘;竹编爷爷带着削好的竹条,教编小篮子,手笨的游客编得歪歪扭扭,爷爷反而夸:“这才有手作的味道,机器可编不出这样的灵气”;还有老木匠教做木陀螺,用砂纸打磨的时候,木屑的清香味混着孩子们的笑声,整个礼堂都暖融融的。

(三)暮·光影漫谈:乡村的故事时间(16:00-19:00)

傍晚是最适合“听故事”的时段。我们在村头老槐树下支起露天电影幕布,放的不是大片,而是村民自己拍的“乡村纪录片”:有记录春种秋收的画面,有奶奶教孙女梳麻花辫的日常,还有去年冬天大雪封山时,全村人一起扫雪送物资的片段。放完电影,村民和游客围坐成圈,轮流分享“我和乡村的故事”——可能是游客说“小时候在姥姥家也这样烧过玉米”,也可能是村民讲“这棵老槐树当年救过村里的孩子”,说着说着,有人抹眼泪,有人掏出手帕递过去,氛围暖得像秋天的太阳。

另一个选择是“田野写生”。村里的小学美术老师带着画具,在稻田边支起画架,游客可以画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稻穗,或者蹲在田埂上画一只蹦跳的蚂蚱。有位来参加过的游客说:“在城里画室画画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在这里,风会吹乱画纸,蝴蝶会停在笔杆上,连颜料都带着泥土的味道。”

(四)夜·星灯初上:乡村的浪漫注脚(19:30-21:30)

晚上的活动主打“松弛感”。村广场挂起成串的灯笼,有村民自己糊的纸灯笼,也有游客白天在工坊做的扎染灯笼,暖黄的光映着人脸,连影子都变得温柔。广场一角摆着“乡村书摊”,村民把家里的老书拿出来,有爷爷的《种植手册》、妈妈的《剪纸图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5日上传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