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车间管理5S问题要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食品车间管理5S问题要点

在食品生产车间,5S管理不仅是提升现场效率的关键,更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符合行业监管标准的核心要求。但实际执行中,不少企业常因忽视细节陷入“雷区”,导致检查扣分、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一、整理:

“有用”与“无用”界限模糊,原料/废料混放成重灾区

整理的核心是“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清除无用之物”,但食品加工现场常因以下问题扣分:

1、原料存放区“过度囤积”:

部分车间为减少采购频次,将超出3天用量的面粉、食用油、添加剂等堆放在生产区角落,不仅占用操作空间,还可能因储存环境(如温湿度、光照)不达标导致原料变质,且未张贴“保质期预警标识”,不符合食品追溯要求。

2、废料/不合格品未及时清理:

加工产生的边角料(如蔬菜根茎、肉类筋膜)、不合格半成品(如形状不达标糕点、微生物超标的酱料)未设置专用密封容器,甚至与待加工原料放在同一区域,存在交叉污染风险;

部分车间虽设废料区,但未做到“日产日清”,废料堆积超过24小时,成为蚊虫、微生物滋生温床。

3、工具“一刀切”留存:

过期的食品检测试纸、损坏的不锈钢搅拌桨、淘汰的手动包装机等“无用物品”未及时清理,堆放在工具柜或设备旁,不仅占用空间,还可能被误拿使用,影响生产质量(如损坏的搅拌桨可能导致原料混合不均)。

二、整顿:

“定位不清、标识不明”,关键环节效率与安全双失

整顿要求“物品定置存放、标识清晰,取用便捷”,食品加工现场的扣分重灾区集中在以下方面:

1、食品接触工具“无固定位置”:

不锈钢托盘、食品级硅胶刮刀、无菌手套等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使用后未放回专用消毒后的存放架,随意摆放在操作台上,甚至与非食品接触工具(如扳手、螺丝刀)混放,违反《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中“工具分类存放”的要求;

部分车间虽设存放位,但未贴“工具名称+使用后归位时间”标识,导致工具丢失、混用。

2、原料/半成品“标识信息不全”:

待加工的生鲜肉类(如猪肉、鸡肉)未标注“进货日期+检疫合格编号+储存温度要求”,半成品(如腌制好的肉类、熬制好的汤料)未标注“制作时间+保质期+责任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溯;

部分车间使用手写标识,因字迹模糊、沾水脱落,导致信息失效。

3、应急物品“隐蔽难寻”:

消防灭火器、应急洗眼器、食品级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溶液)等应急物品,被堆放在货架角落或被原料遮挡,未贴“红色应急标识”,且未标注“检查周期+使用方法”,若发生火灾、原料溅入眼睛等紧急情况,无法快速取用,延误处置时机。

三、清扫:

“重表面、轻死角”,微生物污染隐患暗藏

清扫的核心是“清除现场杂物、灰尘、污渍,保持清洁”,但食品加工现场常因“忽视细节”扣分:

1、设备缝隙“藏污纳垢”:

和面机的搅拌轴缝隙、灌装机的出料口密封圈、烤箱的加热管下方等设备死角,未做到“每次使用后清理”,残留的面粉、酱料、油脂长期堆积,形成“顽固污垢”,不仅影响设备运行效率(如油脂堆积导致加热管散热不均),还可能滋生黄曲霉素、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后续加工食品。

2、地面/墙面“清洁不彻底”:

车间地面虽每日拖洗,但排水沟内残留的食物残渣未用高压水枪冲洗,排水沟盖板缝隙堵塞,污水淤积产生异味;

墙面靠近天花板的位置、门窗边框的胶条处,积有灰尘和蜘蛛网,未定期清扫(超过1周未清理),不符合“食品车间无卫生死角”的要求。

3、消毒“流于形式”:

部分车间仅对操作台面、工具进行消毒,但忽视了“人员接触高频区域”——如更衣室的衣柜门把手、风淋室的吹风口、原料仓库的卷帘门拉手等,未按“每2小时消毒1次”的标准执行,成为交叉污染的“隐形通道”;

消毒记录不完整,未标注“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责任人”,无法追溯消毒效果。

四、清洁:

“无标准、无监督”,5S成果难以维持

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标准化,建立监督机制”,常见扣分点包括:

1、无明确清洁标准:

未针对不同区域(原料仓库、加工车间、成品库)制定“清洁频次+清洁方法+清洁工具”标准,如原料仓库仅要求“每周扫1次地”,未明确“地面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加工车间的设备清洁仅靠员工“凭经验操作”,导致不同员工清洁效果差异大,部分设备清洁后仍残留污渍。

2、监督检查“走过场”:

虽设立5S检查小组,但检查时仅“看表面”(如地面是否干净、物品是否摆放整齐),未深入核查细节——如抽查原料标识是否完整、设备缝隙是否清洁、消毒记录是否真实,导致“隐性问题”(如微生物超标、标识失效)未被发现;

检查结果未与员工绩效挂钩,员工缺乏执行动力。

3、异常情况“无整改机制”:

发现清洁问题(如地面油污未清理、设备消毒不及时)后,仅口头提醒,未制定“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复查标准”,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未建立“清洁问题台账”,无法统计高频问题,难以从根源优化。

五、素养:

“意识薄

文档评论(0)

医学资料+白衣侠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专业医学资料提供,解决您后顾之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