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与伊斯兰建筑艺术.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与伊斯兰建筑艺术

站在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的月台前,抬头望见明代建造的省心楼,飞檐翘角的木构屋顶下,门楣上的阿拉伯文刻经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泽;转身向南,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琉璃瓦正折射着正午的日光,檐下青绿点金的和玺彩画里,缠枝莲纹与云蝠纹交织成流动的诗。这两座相隔六百年、分属不同文明的建筑,此刻在我眼前重叠——它们都在用石头与木头诉说,用空间与装饰对话,用跨越山海的智慧,书写着人类对”美”与”永恒”的共同追寻。

一、文明土壤中的建筑基因:起源与核心诉求的分野

要理解两种建筑艺术的差异,必须回到各自的文明原点。中国建筑的根扎在黄河与长江的冲积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农耕文明的稳定需求催生出”以木为骨”的建造传统。从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木构,到三千年前陕西周原的”如翚斯飞”的宫室,木材始终是中国人最亲密的建筑伙伴。这种选择不仅出于材料易得,更因木构建筑与农耕文明的”生长性”高度契合——木柱可以逐年替换,梁架能够灵活扩展,就像农民照料庄稼般,建筑也随着家族的繁衍自然生长。

而伊斯兰建筑的种子,则播撒在西亚北非的沙漠与绿洲之间。这里少雨多风,石材与土坯是更坚韧的生存伙伴;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诞生后,对”真主独一”的信仰需要一种超越人间尺度的空间表达。《古兰经》中”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的启示,让伊斯兰建筑师们开始思考:如何用建筑语言诠释无限?于是,砖石结构的券拱技术被推向极致,因为石头的叠加可以突破木构的高度限制,穹顶的弧度能够模拟天体的运行轨迹。当公元7世纪大马士革倭马亚大清真寺的大圆顶升起时,它不仅是宗教场所的标志,更成为”天园”在人间的投影。

两种文明对”永恒”的理解,也深刻影响着建筑的追求。中国士大夫相信”土木之工,不逾百年”,所以更在意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苏州拙政园的香洲水榭,柱子半浸水中,木材随岁月逐渐包浆,反而与周围的荷花、垂柳形成”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时空对话。而伊斯兰世界则追求”建筑的永恒性”,泰姬陵用纯白大理石建造,表面镶嵌35种宝石,工匠们相信这样的建筑可以抵御时间侵蚀,就像《古兰经》中描述的天园”下临诸河,果实常存”。

二、材料与技术:木构的诗意与砖石的哲思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精妙,在于”以柔克刚”的智慧。大木作中的”斗拱”是最典型的创造——方形的斗、弓形的拱、斜置的昂,层层叠加,像一组经过精密计算的机械装置。当地震来临时,斗拱会像弹簧般轻微错动,将水平冲击力转化为木构件间的摩擦力;遇到暴雨,层层出挑的斗拱又能将雨水甩出柱础之外,保护木柱不受浸泡。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斗拱,高约1米,与柱高比例接近1:2,站在殿内抬头望去,那层层叠叠的斗拱就像展开的翅膀,既承担着屋顶的重量,又构成了极具韵律的装饰。

伊斯兰砖石结构的魅力,则在于”以刚驭柔”的突破。从早期的马蹄形券,到后来的尖拱、洋葱形穹顶,券拱技术的演进始终与数学精密结合。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连拱廊堪称典范:856根柱子来自罗马、西哥特时期的遗存,有大理石、斑岩、绿玉等不同材质,柱头上的双层马蹄券(一层白色石灰石,一层红色陶土)交替排列,在长约126米、宽约112米的大殿内形成890个拱券。当阳光透过侧窗斜射进来,红色与白色的拱券在地面投下交错的光影,仿佛沙漠中流动的沙脊,又像《古兰经》里”真主使昼夜循环”的具象化表达。

两种技术体系在”空间塑造”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倾向。中国建筑通过”院落递进”展开空间叙事:从大门到照壁,从前庭到后堂,每进院落的高度、宽度逐渐变化,就像读一首律诗,起承转合间完成情感的累积。北京故宫从午门到太和殿,需要经过五座门、三个庭院,空间的收放、建筑的高低,最终在太和殿广场达到高潮——7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人会自然产生对”礼制”的敬畏,却又因建筑与自然(如汉白玉栏杆上的云纹)的融合,保持着对生活的亲近。

伊斯兰建筑则通过”垂直向上”构建精神高度。宣礼塔(邦克楼)是最典型的符号:从早期的方形(如伊拉克萨迈拉的螺旋塔),到后来的圆柱形(如印度德里的顾特卜塔),高度不断被刷新。12世纪建造的伊朗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的宣礼塔,高48米,塔身用蓝绿色瓷砖镶嵌出伊斯兰几何图案,当宣礼员的声音从塔顶飘向四方,人们的视线会不自觉地跟随塔尖向上,仿佛要穿透云层与真主对话。这种对垂直高度的追求,在泰姬陵上达到顶峰——主穹顶高73米,四角四座40米高的宣礼塔微微向外倾斜(防止倒塌时砸到主建筑),整体形成”中心突出、四翼拱卫”的神圣格局。

三、装饰艺术:自然的诗与抽象的哲

中国建筑装饰的灵魂是”师法自然”。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明清彩画中的牡丹、莲花,工匠们始终在向自然取经。故宫太和殿檐下的和玺彩画,用青绿色为地,绘制着”行龙”、“流云”、“火焰珠”,这些图案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自然的诗”——龙的鳞片用叠晕法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