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代中西乐器传播
站在西安城墙的夯土遗址上,风里似乎还飘着一千多年前的驼铃声。那时的长安,西市的胡商牵着满载货物的骆驼,东市的酒肆里胡姬弹着琵琶唱着胡歌,慈恩寺的佛乐中混着箜篌的清响——这是属于盛唐的声音图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开放包容的王朝之一,其与西域、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文化交流,在乐器传播与融合中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乐器,不仅是声音的载体,更是文明对话的见证者,它们的流转轨迹,串联起一条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声音丝绸之路”。
一、传播之基:唐代中西交流的时代背景
要理解唐代中西乐器传播的盛况,首先得回到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时代。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商路虽时有中断,但到了唐代,随着国力强盛、政治稳定,这条连接欧亚的动脉迎来了最繁荣的时期。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唐王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路交通的安全;海上丝绸之路也因造船技术的进步,从广州、扬州出发的商船能直达波斯湾。据《唐六典》记载,当时与唐通使的国家和地区有三百多个,长安城内居住着大量波斯人、粟特人、龟兹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香料、珠宝,还有各自的音乐与乐器。
更重要的是唐代社会对“胡风”的接纳态度。从宫廷到民间,从上流贵族到市井百姓,都对异域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与热情。唐玄宗李隆基本身就是音乐发烧友,他亲自创作《霓裳羽衣曲》,在梨园教授乐工;杨贵妃能歌善舞,尤擅胡旋舞;诗人元稹在《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可见胡乐胡器在唐代社会的流行程度。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包容,为外来乐器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传播之路:陆路与海路的双重通道
(一)陆路:驼铃摇响的“乐器走廊”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那么河西走廊就是这条河的上游。从长安出发,经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进入西域,再分南北两道通往中亚、西亚,这条路线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乐器传播的中转站。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是最好的见证:第220窟的唐代乐舞图中,乐工们手持的乐器既有本土的笙、笛,也有来自波斯的竖箜篌、龟兹的五弦琵琶;第112窟的“反弹琵琶”图,那个半裸的伎乐天单腿独立、琵琶反弹的形象,成了唐代胡汉乐融合的经典符号。
龟兹(今新疆库车)在这条路上的地位尤为特殊。《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其音乐融合了印度、波斯、希腊等多种元素,被称为“西域乐都”。唐代宫廷燕乐中的“十部乐”,龟兹乐位列其中,而龟兹乐的核心乐器——四弦琵琶、竖箜篌、筚篥等,正是通过这条陆路传入中原的。
(二)海路:帆影载来的南音新声
除了陆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州作为当时的第一大港,“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唐国史补》)。这些来自南亚、东南亚的商船,除了带来香料、宝石,还带来了来自印度的铜鼓、来自南洋的竹笛。扬州作为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也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诗人张祜在《纵游淮南》中写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这里的“神仙”中,就有来自林邑(今越南)、扶南(今柬埔寨)的乐工,他们携带的独弦琴、六孔箫等乐器,逐渐融入江南民间音乐。
海路传播的乐器有个特点:更偏向民间性。比如源自印度的“藏语扎木聂”(六弦琴),经海上贸易传入岭南后,被改造成更适合演奏粤调的“南音三弦”;来自爪哇的“昂格隆”(竹制摇奏乐器),在福建沿海演变成节庆时使用的“竹板琴”。这些乐器没有宫廷乐器的华丽,但因为贴近百姓生活,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持久。
三、传播之器:外来乐器的本土化演变
(一)琵琶:从波斯“乌德”到盛唐“乐王”
要说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外来乐器,非琵琶莫属。但很多人不知道,今天我们熟悉的琵琶,其实是“混血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那里的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梨形共鸣箱、带弦的弹拨乐器,后来传入波斯,被称为“乌德”(Oud)。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乌德经龟兹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胡琵琶”。不过那时的琵琶是四弦、梨形,用拨子演奏,和今天的琵琶还有区别。
到了唐代,琵琶迎来了“黄金时代”。首先是形制的改进:为了适应中原音乐的五声音阶,琴身从窄变长,音域更广;弦数从四弦增加到五弦(五弦琵琶),后来又回归四弦但更粗更紧,音色更明亮。其次是演奏方式的革新:原本用拨子弹奏,唐代出现了“指弹法”,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描写,就是指用指尖拨弦的技巧。更重要的是琵琶在音乐中的地位:唐代宫廷燕乐的“坐部伎”“立部伎”中,琵琶是绝对的主奏乐器;民间的“酒肆胡乐”里,琵琶声是最受欢迎的伴奏;甚至文人雅集,也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