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练习题模拟案例分析题(附答案)
案例材料
班级背景:蓝天幼儿园中(3)班,共28名幼儿,平均年龄4岁5个月。班级近期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区域活动设置了建构区(搭建城市建筑)、美工区(绘制城市地图)、角色扮演区(“小交警”“便利店”)。主班教师李老师从事幼教工作5年,配班教师王老师工作2年,保育老师张阿姨经验丰富。
观察记录1(区域活动时间9:20-10:00)
建构区中,明明(4岁6个月)正用长木板搭建“高架桥”,乐乐(4岁4个月)抱着一筐圆柱体积木走过来说:“我要用这个搭城堡。”边说边伸手拿明明手边的长木板。明明立刻抓住木板大喊:“这是我的!你不许拿!”乐乐试图抢夺,明明突然用木板推了乐乐的肩膀,乐乐踉跄后退撞到建构区围栏,眼眶泛红。李老师听到声音迅速走过来,蹲下身对明明说:“明明,你又打人了!上次已经说过不能动手,现在去美工区冷静5分钟!”明明甩开李老师的手,把木板摔在地上,哭着跑向美工区。乐乐捡起木板小声说:“我只是想借……”
观察记录2(午餐时间11:30-12:00)
午餐时,明明把青菜挑到碗边,张阿姨提醒:“明明,多吃青菜身体棒。”明明把碗一推:“我不吃!妈妈说家里的青菜更干净!”张阿姨无奈看向李老师,李老师走过来:“明明,别的小朋友都在吃,你要学会不挑食。”明明把勺子摔在桌上:“我就要妈妈喂!”李老师皱起眉头:“再闹就不许下午玩玩具了。”明明低头摆弄桌布,仍拒绝进食。
观察记录3(离园环节16:30-17:00)
明明妈妈来接园,李老师沟通:“明明今天在建构区又推小朋友,午餐也不配合,您在家要多管管。”明明妈妈边给明明整理衣服边说:“这孩子最近特别倔,昨天在家为了看动画片摔了玩具车,他爸爸气得打了他屁股。我们也没办法,可能男孩就是调皮。”明明拽着妈妈的衣角小声说:“妈妈,我想喝奶茶……”妈妈不耐烦地说:“喝什么奶茶!回家写算术题!”明明低头踢了一下墙角的小椅子,椅子倒地发出声响,妈妈呵斥:“不许闹!”明明抿着嘴跟妈妈离开。
后续追踪:近一个月内,班级日志显示明明出现攻击性行为(推、抢、摔玩具)8次,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手工、故事时间)5次,挑食、拒绝自己进食3次。同伴问卷(教师访谈6名幼儿)显示:“明明会抢玩具”(4人),“我不敢和他玩”(3人),“他生气时很可怕”(2人)。
问题
1.结合案例及幼儿发展相关理论,分析明明出现攻击性行为、拒绝合作等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20分)
2.评价李老师在区域活动和午餐环节的介入方式是否适宜,并说明理由。(20分)
3.针对明明的情况,设计包含班级环境调整、教师指导策略、家园合作方案的系统性干预计划。(30分)
答案
问题1:明明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20分)
明明的攻击性行为、拒绝合作等问题行为是生理、心理、家庭环境、师幼互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维度分析:
(1)生理发展特点
4-5岁幼儿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尚不成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发展心理学理论),遇到冲突时易冲动。案例中明明被抢玩具后立刻推人、摔木板,符合该阶段“情绪外显性”特征;同时,幼儿动作发展进入“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过渡”阶段,手部控制能力不足(如推搡力度把握不准),可能加剧冲突后果。
(2)心理社会需求未满足
根据埃里克森“主动对内疚”发展阶段理论(3-6岁),幼儿需要通过自主活动获得“能力感”。明明在建构区搭建“高架桥”是主动探索行为,但乐乐的“抢夺”行为(即使是无意)破坏了他的“掌控感”,引发挫折情绪。若教师未及时引导其表达需求(如“你可以说‘我还在用这块木板’”),幼儿会用攻击性行为(推人、摔玩具)释放压力。
(3)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明明的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专制型教养:妈妈在离园时否定明明的合理需求(喝奶茶),强制要求“写算术题”,爸爸用“打屁股”解决冲突,这种“惩罚-服从”模式会让明明模仿“用攻击解决问题”的行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过度保护与不一致:妈妈强调“家里青菜更干净”,可能在家存在“追喂”“迁就挑食”现象,导致明明缺乏“自己进食”的能力与意愿,在园拒绝合作是“家庭-园所规则冲突”的表现;
-情绪忽视:家长未关注明明行为背后的情绪(如被抢玩具的委屈、午餐时的不适应),仅用“调皮”“倔”标签化,未引导其表达感受,导致情绪累积。
(4)班级环境与师幼互动的不足
教师在冲突中的介入方式(直接批评、命令“冷静”)未关注明明的情绪需求,反而强化了“被否定”的体验;午餐环节用“威胁”(不许玩玩具)代替引导,未建立“正面行为强化”机制。同伴关系中,“不敢和他玩”的反馈使明明陷入“攻击-被排斥-更攻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