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牙周病学重点笔记.docxVIP

口腔牙周病学重点笔记.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腔牙周病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1学科定位与范畴

牙周病学是口腔医学的核心分支,聚焦牙周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同时涵盖牙周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联,需运用微生物学、免疫学、解剖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研究与临床实践。其临床目标不仅是控制炎症、保存患牙,更延伸至维护全身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2学科发展简史

我国牙周病学起步于20世纪初,早期以牙石清除等基础治疗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微生物学技术发展,明确了菌斑生物膜的致病核心地位;90年代引入牙周手术规范化操作;21世纪以来,牙周医学概念兴起,推动牙周病与全身疾病关联研究,诊疗模式从单纯治疗转向“预防-治疗-维护”一体化。目前,我国已建立完善的牙周病分类体系与诊疗指南,与国际研究接轨。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2.1牙周组织构成及临床解剖标志

2.1.1牙龈组织

上皮层:分为牙龈上皮、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结合上皮是牙周组织的防御屏障,附着于牙釉质或牙骨质表面,正常宽度约0.5-2mm,其连接完整性对阻止细菌入侵至关重要。

固有层:含丰富胶原纤维,分为龈牙纤维、牙槽龈纤维等,维持牙龈形态与附着功能。临床可见的解剖标志包括龈缘、龈乳头、龈沟(正常深度≤3mm)。

美学区特点:前牙区牙龈厚度、形态与牙冠协调度直接影响美观,薄龈生物型患者更易出现牙龈退缩,需在治疗中重点关注。

2.1.2牙周膜

连接牙骨质与牙槽骨的纤维性结缔组织,含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细胞成分,以及胶原纤维束(主纤维束分为牙槽嵴组、水平组等5组)。其生理功能包括传递咀嚼力、营养牙体组织、感知压力与疼痛。

2.1.3牙槽骨

上下颌骨包围牙根的部分,分为密质骨、松质骨和固有牙槽骨。固有牙槽骨(硬骨板)在X线片上表现为连续白线,是判断牙周骨丧失的重要标志。牙槽骨具有高度可塑性,受咀嚼力刺激时增生,缺乏刺激则萎缩。

2.1.4牙骨质

覆盖牙根表面的矿化组织,含牙骨质小体等特殊结构。牙骨质与牙周膜纤维相连,且具有修复功能,为根面平整后的组织再附着提供基础。

2.2牙周组织生理学特点

防御功能:上皮屏障、唾液冲洗、龈沟液抗菌成分(如溶菌酶)构成多重防御体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入侵细菌。

修复再生: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合成胶原纤维,牙槽骨在骨吸收与骨形成间维持动态平衡,但牙周炎晚期的牙槽骨吸收多为不可逆损伤。

代谢特点:龈沟液成分与血清相似,其蛋白、酶类含量变化可反映牙周炎症程度,临床可通过龈沟液检测辅助诊断。

第三章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3.1分类体系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3.1.11999年分类法

首次提出以病因、临床表现为核心的分类框架,将牙周病分为菌斑性龈病、牙周炎、反应性病变等7大类,奠定了临床分类基础,但存在部分疾病界定模糊的问题。

3.1.22018年新分类(牙周世界联合研讨会共识)

核心分类:分为牙龈疾病、牙周炎、其他牙周状况三大类。

牙周炎细分:按staging(疾病严重程度与复杂性)和grading(疾病进展速度)分类,staging结合附着丧失量、骨吸收程度等,grading需评估既往骨吸收速率、吸烟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优势:更精准指导治疗方案制定与预后判断,强调个体化评估。

3.2流行病学特征

3.2.1全球流行状况

牙龈炎普遍存在,几乎所有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牙周炎为全球第六大流行疾病,2010年全球重度牙周炎患者达7.43亿,占总人口11.2%。

地域差异显著:大洋洲患病率最低(4.5%),南拉丁美洲最高(20.4%),与社会经济状况、口腔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3.2.2我国流行特点

35-44岁人群牙周炎患病率约40%-50%,65-74岁人群达60%以上,主要致病因素为菌斑堆积、吸烟和糖尿病。

城乡差异明显:农村地区患病率高于城市,且治疗率普遍偏低,仅不足10%患者接受规范牙周治疗。

3.2.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指数包括:

菌斑指数(PLI):评估菌斑堆积程度,0-3分制。

牙龈指数(GI):反映牙龈炎症,0-3分制,结合颜色、出血情况判断。

社区牙周指数(CPI):用于群体筛查,以探诊深度、出血、牙石为主要指标。

第四章牙周病微生物学

4.1牙菌斑生物膜的特性与形成

4.1.1核心概念

牙菌斑生物膜是附着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细菌性群落,由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组成,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膜内细菌抗药性增强10-100倍,且能协同致病。

4.1.2形成过程

获得性膜形成:唾液蛋白吸附于牙面,形成薄膜,为细菌附着提供基础(1-2小时)。

细菌附着:早期以链球菌为主,后期厌氧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