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基孔肯雅热病历诊断的标准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其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遵循“分层评估、逐步确认”的原则,具体标准如下:
一、流行病学史评估
流行病学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需详细采集患者发病前14天内的活动轨迹及暴露风险:
1.地域暴露:发病前14天内曾前往或居住于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包括非洲、东南亚、印度洋岛屿、美洲等有伊蚊分布且曾报告过本地传播的国家或地区),或来自国内有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孳生且近期有病例报告的地区。
2.蚊虫叮咬史:发病前14天内存在明确的伊蚊叮咬史(如夜间或白天在户外、绿化带等伊蚊活跃环境停留时被蚊虫叮咬),或居住/活动环境中有伊蚊孳生(如积水容器、废旧轮胎等)。
3.病例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与已知或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有密切接触(如共同居住、护理等),且接触期间未采取有效防蚊措施。
二、临床表现特征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通常为2-12天(平均3-7天),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慢性期,各期特征需重点关注:
(一)急性期(病程0-14天)
1.发热:90%以上患者以突发高热起病,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3-7天,部分患者热退后1-2天可能出现“双峰热”(体温短暂下降后再次升高)。
2.关节病变:为最具特征性表现,发生率高达95%以上,表现为多关节剧烈疼痛(疼痛评分常≥7/10),可伴肿胀、活动受限。受累关节以小关节为主(如手、腕、踝、足小关节),呈对称性分布,亦可累及大关节(如膝、肘、肩)。关节疼痛常于发热当天或次日出现,部分患者疼痛程度超过发热带来的不适,甚至因疼痛无法行走或持物。
3.皮疹:约40%-80%患者出现皮疹,多在发热后2-5天出现,表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可融合,压之褪色,多见于躯干、四肢伸侧及面部,手掌、足底较少累及。部分患者伴瘙痒,皮疹持续3-7天,消退后无脱屑或色素沉着。
4.其他症状:
-全身症状:头痛(前额或双侧颞部胀痛)、肌痛(以腓肠肌、背部肌肉明显)、乏力(中重度,影响日常活动);
-黏膜表现:结膜充血(非化脓性)、咽部充血,偶见口腔黏膜红斑;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少数患者出现呕吐或腹泻;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肝酶升高(ALT、AST升高至正常值2-5倍)。
(二)恢复期(病程14天-3个月)
急性期症状缓解后,部分患者(约30%-60%)进入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劳累、受凉后加重)、关节僵硬(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但无明显肿胀或炎症指标升高。此期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需与慢性关节病鉴别。
(三)重症/复杂型表现(少见,约1%)
多见于婴幼儿(1岁)、老年人(65岁)、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恶性肿瘤化疗期),可出现以下系统受累:
1.神经系统:脑炎(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吉兰-巴雷综合征(进行性肌无力、腱反射减弱)、多发性神经炎(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2.心血管系统:心肌炎(心悸、胸痛、心电图ST-T改变)、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下肢水肿);
3.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需与登革热鉴别,基孔肯雅热出血程度较轻,血小板降低多为轻度);
4.多器官功能障碍:罕见,表现为肝肾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血肌酐升高)、凝血功能障碍(PT/APTT延长)。
三、实验室检查标准
(一)病原学检测(确诊依据)
1.病毒核酸检测(RT-PCR或qRT-PCR):
-检测靶标:CHIKV的E1基因或非结构蛋白基因(如nsP1);
-时间窗:发病后7天内(病毒血症期)阳性率最高,病程第1天即可检出,第5天阳性率约80%,第7天后逐渐降低;
-注意事项:需使用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检测试剂,避免交叉反应(与辛德毕斯病毒等甲病毒可能存在低同源性)。
2.病毒抗原检测(ELISA或快速检测试剂):
-检测靶标:CHIKV的衣壳蛋白(C蛋白)或包膜蛋白(E2蛋白);
-时间窗:发病后3-5天阳性率较高,与核酸检测互补,适用于基层快速筛查;
-局限性: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约70%-80%),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3.病毒分离培养:
-方法:采集发病7天内患者血清或血浆,接种Vero细胞或C6/36细胞系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后通过免疫荧光法确认;
-特点:为金标准,但操作复杂、耗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