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前言演讲人
01前言02病例介绍03护理评估:看见“被疾病遮蔽的人”04护理诊断:从“问题”到“需求”的转化05护理目标与措施:让尊严落地为“可操作的细节”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在“安全”与“尊严”间找平衡07健康教育:尊严维护需要“全家同盟”08总结目录
2025老年精神障碍尊严维护护理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护理站的窗前,望着走廊里颤巍巍扶墙行走的王爷爷——他总把病号服的领口系得严严实实,哪怕是三伏天;张奶奶攥着褪色的全家福,反复问“我是不是给孩子们添麻烦了”;李叔叔会突然拽住护士的衣角,用含糊的声音说“我以前是老师,字写得可好了……”。这些画面,是我从事老年精神科护理十年间最深刻的记忆。
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其中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抑郁、血管性痴呆等)占比已达15.8%。可在临床工作中,我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家属因患者“闹脾气”而不耐烦地呵斥;护理员为图省事直接给患者喂饭,却忽略其想自己拿勺子的挣扎;甚至有医护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仿佛他们“听不懂”。这些细节里,藏着一个被忽视的核心命题——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尊严维护。
前言尊严不是虚无的概念,它是患者保留“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权利:是选择今天穿哪件衣服的自主权,是表达情绪不被否定的尊重,是即便记忆衰退仍被视作“有故事的个体”的认同。这堂课件,我想以真实病例为线索,和大家一起梳理:在护理这类特殊群体时,如何让“尊严”从口号落地为每一次操作、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细节。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我先讲一个让我至今难忘的案例。2023年10月,我们科收治了78岁的林奶奶。她是退休的小学音乐老师,3年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近半年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整夜失眠、拒绝进食、反复说“我没用了”。家属带她就诊时,女儿红着眼说:“我妈以前最要面子,现在连澡都不肯洗,说‘别碰我’……”
初次接触林奶奶时,她缩在轮椅里,头发蓬乱,双手紧紧攥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后来才知道,那是她当老师时最常穿的外套。我蹲下来和她平视,轻声说:“林老师,我听您女儿说,您以前教学生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特别好听,能给我哼两句吗?”她愣了愣,眼神忽然亮起来:“那首歌……第二句是‘小船儿推开波浪’……”那天,她哼着歌,任我为她梳理头发,虽然中途又忘了自己在哪,但至少没有抗拒。
病例介绍这个病例里,林奶奶的核心矛盾很清晰:疾病夺走了她的记忆和部分自理能力,却夺不走她对“尊严”的本能维护——她抗拒护理,不是故意“折腾”,而是恐惧在陌生人面前暴露“失控的自己”;她攥着旧衣服,是在寻找身份认同的“锚点”。这提示我们: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尊严维护,必须基于对其个体经历、情感需求的深度理解。
03护理评估:看见“被疾病遮蔽的人”
护理评估:看见“被疾病遮蔽的人”要做好尊严维护,第一步是“看见”患者。这里的“看见”不是简单的症状记录,而是通过系统评估,还原一个“完整的人”。针对林奶奶,我们的评估分为三个层面:
生理层面:疾病如何影响身体自主权?林奶奶的躯体评估显示:认知功能MMSE评分12分(重度受损),存在近记忆丧失、定向力障碍;因长期拒食导致体重较半年前下降15%,肌肉萎缩明显,四肢肌力3级(无法独立行走);存在睡眠周期紊乱(夜间觉醒≥5次)、便秘(3-5天/次)。这些生理改变直接影响了她的自理能力:比如她曾试图自己吃饭,却因手抖打翻碗,被家属说“添乱”,此后便拒绝进食——生理功能的衰退,往往成为尊严受损的起点。
心理层面:情绪背后的“未说之言”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林奶奶得分28分(重度抑郁)。但更关键的是观察她的非语言表达:当护士要给她换尿布时,她会用力夹紧双腿,眼神慌乱;听到其他患者争吵,她会捂住耳朵小声说“别吵,孩子们要上课了”;拿到镜子时,她盯着自己的白发喃喃“我以前不染头发的……”。这些细节提示:她的抑郁不仅是生物学症状,更是对“自我价值丧失”的痛苦——“我不再是那个能掌控生活的人”,比疾病本身更让她绝望。
社会层面:被遗忘的“社会角色”我们访谈了林奶奶的家属、前同事和学生,拼凑出她的社会背景:作为音乐老师,她曾连续10年带学生参加区里的合唱比赛,退休后还在社区教老人唱歌;她注重仪表,每天穿衬衫打丝巾,口头禅是“站要有站相,唱要有唱相”;她和女儿的关系曾因“逼女儿学钢琴”有过矛盾,但近5年反而是女儿最依赖的“主心骨”。这些信息让我们明白:林奶奶抗拒护理,本质是抗拒“从‘教导者’变为‘被照顾者’”的身份崩塌。
评估小结:林奶奶的尊严需求集中在“保留部分自理能力”“被视作有价值的个体”“维持基本的形象管理”三个方面。后续护理必须围绕这些需求展开。
04护理诊断:从“问题”到“需求”的转化
护理诊断:从“问题”到“需求”的转化传统护理诊断常聚焦“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