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至后期古印度哲学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期至后期古印度哲学发展

引言

站在印度次大陆的土地上,恒河与印度河的波涛拍打着历史的岸礁,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诞生了人类最古老的哲学思辨传统之一。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梨俱吠陀》的吟唱,到公元10世纪商羯罗(Shankara)对吠檀多哲学的系统整合,古印度哲学历经三千年的发展,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出发,汇入学派争鸣的支流,最终在综合与融合中形成独特的精神海洋。它既探讨“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终极问题,也关注“如何生活”“如何解脱”的实践智慧,其思想深度与体系完整性,至今仍令全球哲学研究者惊叹。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脉络,走进这段充满智慧与追问的精神旅程。

一、早期萌芽:从自然崇拜到内在觉醒(约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世纪)

1.1吠陀文献:原始智慧的吟唱

古印度哲学的源头,藏在一部部用梵文写成的“吠陀”(Veda,意为“知识”)文献里。最古老的《梨俱吠陀》(Rigveda)成书于公元前1500-前1000年,由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后创作,最初是口耳相传的祭祀歌谣,后来被整理成诗体文本。这些歌谣里,既有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因陀罗(Indra,雷电之神)挥舞雷杵劈开云层,阿耆尼(Agni,火之神)吞噬祭品传递人神对话,苏摩(Soma,酒神)的汁液让神灵沉醉——也藏着最早的哲学萌芽。

比如《梨俱吠陀》第十卷的《无有歌》(NasadiyaSukta),诗人不再满足于描述具体的神灵,而是追问:“太初之时,是有还是无?”“谁真正知道?谁在这里宣告?”这种对宇宙起源的困惑,标志着人类从“崇拜自然”转向“思考自然”。诗中提到“彼一”(TadEkam)作为万物的根源,虽未明确,但已隐约指向某种超越性的存在。此时的哲学思考,如同晨曦中的薄雾,虽模糊却充满生机。

1.2奥义书:哲学的第一次突破

公元前800-前600年,印度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迁至恒河流域,农业定居取代游牧生活,城市兴起,种姓制度固化。一部分婆罗门(祭司阶层)和刹帝利(武士阶层)不再满足于繁琐的祭祀仪式(如马祭、火祭),他们开始追问:“祭祀的本质是什么?”“人死后去哪里?”这种对“形式”背后“本质”的追问,催生了“奥义书”(Upanishad,意为“近坐听法”)——师徒对坐论道的哲学对话录。

奥义书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梵我合一”(Brahman-Atman)。“梵”(Brahman)是宇宙的终极实在,无形无相却创造并维系万物;“我”(Atman)是个体的灵魂,如同火花来自火焰,本质上与“梵”同一。《歌者奥义书》中,父亲优陀罗羯对儿子斯纬多凯也徒说:“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梵的显现。就像所有由泥土制成的器物,本质都是泥土;所有由黄金制成的首饰,本质都是黄金——你就是那(TatTvamAsi)。”这种“个体灵魂与宇宙本质统一”的思想,彻底颠覆了吠陀时期“通过祭祀取悦神灵”的外在路径,转向“通过内省认识自我”的内在觉醒。

另一个关键概念是“业报轮回”(Karma-Samsara)。《广林奥义书》提出:“人依其行而为,依其业而往——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人的行为(业)会形成“业力”,推动灵魂在天、人、兽等“五道”中轮回,唯有通过“知识”(Jnana)认识“梵我合一”,才能摆脱轮回,达到“解脱”(Moksha)。这一思想如同种子,日后在佛教、耆那教中生根发芽,成为印度哲学的共同底色。

从吠陀到奥义书,古印度哲学完成了从“外向祭祀”到“内向探索”的质变。如果说吠陀是“诸神的合唱”,奥义书则是“哲人独白”——人类第一次用理性之光,照亮了宇宙与生命的本质。

二、中期成型:学派争鸣与体系构建(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

2.1两大史诗:哲学的大众化传播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印度进入“史诗时代”,《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和《罗摩衍那》(Ramayana)这两部宏大的叙事诗,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哲学思想的“通俗教材”。其中最具哲学深度的,当属《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意为“神之歌”)。

《薄伽梵歌》的背景是俱卢之野的战场,阿周那(Arjuna)作为武士,因要与亲友作战而陷入道德困境:“为了权力而杀戮,是否违背正义?”他的车夫克里希那(Krishna,毗湿奴的化身)以“神”的视角解答,提出“三瑜伽”(三种实践路径):

业瑜伽(KarmaYoga):行动本身无善恶,关键是“无执着地行动”——尽到责任却不贪恋结果,如同祭祀时将行为奉献给梵;

智瑜伽(JnanaYoga):通过知识认识“梵我合一”,超越二元对立(如善恶、苦乐);

信瑜伽(BhaktiYoga):对神的虔诚崇拜,将身心完全交付,通过爱达到解脱。

《薄伽梵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奥义书的抽象哲学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智慧”:无论是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