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教育体制与士人培养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代教育体制与士人培养研究

引言

站在西安沣河之畔,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周原遗址,很难不被三千年前那个”郁郁乎文哉”的时代所震撼。周代不仅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期,更是华夏教育体系的奠基阶段。当我们翻开《周礼》《礼记》的简册,“学在官府”“六艺教育”等词汇跃然纸上,这些看似古老的教育制度,实则像一根隐形的线,串联起了中国士人群体的精神基因。从西周到东周,从”国子”到”士”,教育体制的演变不仅塑造了早期知识阶层的面貌,更埋下了后世”士大夫”传统的种子。本文试图以教育体制为经,以士人培养为纬,还原那个”礼乐教化”时代的教育图景。

一、周代教育体制的形成背景:从”神权”到”人文”的转型

1.1政治需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双重驱动

武王克商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全面铺开。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初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占五十三国。这些诸侯国需要大量懂礼仪、通治理的”治世之才”,而传统的巫史集团(以占卜、祭祀为职)已无法满足新的政治需求。与此同时,宗法制”别亲疏、序昭穆”的核心要求,需要通过教育强化贵族子弟对”亲亲尊尊”伦理的认同。可以说,分封制需要”行政人才”,宗法制需要”伦理维护者”,两者共同构成了周代教育体制的政治动力。

1.2经济基础:农业进步与”余粟养士”的可能

《诗经·豳风·七月》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记载,反映了周代农业已从”刀耕火种”进入精耕阶段。青铜农具的普及、井田制的推行,使得粮食产量显著提升。《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这种更高效的赋税制度,让统治阶层有了”余粟养士”的经济基础。当普通民众还在为”黍稷重穋”忙碌时,贵族子弟已能脱离生产劳动,专门接受教育——这是教育专业化的物质前提。

1.3文化转向:从”事神”到”育人”的思想突破

商代”率民以事神”的文化传统,在周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周人总结商亡教训,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的天命观,将”德”作为沟通天人的新媒介。这种思想转型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不再是培养”通神的巫祝”,而是塑造”有德的君子”。《礼记·文王世子》中”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的记载,清晰展现了教育从”神事”向”人事”的重心转移。

二、周代教育体制的核心架构:“学在官府”下的立体网络

2.1教育机构:国学与乡学的二元体系

周代教育机构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形成了”中央-地方”的教育网络。国学设在王都,是贵族子弟的专属学校,又分”大学”与”小学”两级。《大戴礼记·保傅》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里的”外舍”即小学,“大学”则是更高阶段的学府。天子的大学称”辟雍”,诸侯的大学称”泮宫”,辟雍四面环水,取”教化流行”之意,其建筑布局本身就是礼乐文化的象征。

乡学设立在地方”乡”(周代基层行政单位),《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形成了从”闾塾”到”乡庠”的层级体系。乡学的学生主要是”国人”(居住在城郭内的自由民),虽不如国学学生身份尊贵,但也能接受基础的礼乐教育。这种二元体系既保证了贵族教育的精英性,又通过地方教育扩大了文化传播面。

2.2教学内容:六艺教育的全面培养

周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一套兼顾道德、技能、知识的综合课程体系。

“礼”居六艺之首,包括吉(祭祀)、凶(丧葬)、宾(朝聘)、军(军旅)、嘉(冠婚)五礼,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可见”礼”不仅是仪式,更是人际互动的准则。学生学习”礼”,本质上是在学习如何成为”社会人”。

“乐”与”礼”相辅相成,《乐记》云”乐者,通伦理者也”。周代的乐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包括诗歌(如《诗经》中的雅、颂)、舞蹈(如《大武》)在内的综合艺术。孔子后来”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正是周代乐教感染力的佐证。乐教的目的是”和同”,通过情感共鸣消解等级对立,实现”礼别异,乐和同”的治理效果。

“射”与”御”是军事技能训练。“射”分五种:白矢(中靶)、参连(连射)、剡注(抛物线)、襄尺(退让)、井仪(集中),不仅要求准度,更强调礼仪——比如诸侯会盟时的”大射礼”,射艺高低直接关系到政治地位。“御”即驾驭马车,《周礼·地官·保氏》提到要掌握”鸣和鸾(车铃协调)、逐水曲(沿河岸行驶)、过君表(通过障碍物)“等七项技能,这在战车为核心的周代战争中至关重要。

“书”是文字与书法,周代文字已从甲骨文演进为金文(钟鼎文),学生需掌握”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规律。“数”则是数学知识,包括”九数”(方田、粟米、差分等,后世《九章算术》的雏形),用于田亩计算、赋税征收等实际事务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