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湿疹样皮疹为主要特征,常伴发其他特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升高。其发病与遗传、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患者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临床表现

AD临床表现具有年龄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段皮疹分布及形态存在差异:

婴儿期(出生至2岁):多在2-6月龄发病,好发于面颊、额部及头皮,严重者可累及躯干、四肢。初期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易渗出形成糜烂面,伴黄色痂皮;后期可干燥脱屑,常因瘙痒导致婴儿烦躁、睡眠障碍。此期需注意与婴儿脂溢性皮炎鉴别(后者多累及头皮、耳后,皮疹为油腻性鳞屑,无剧烈瘙痒)。

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延续或新发,皮疹逐渐局限于肘窝、腘窝、颈部等屈侧部位,部分患儿累及眼睑、手部。表现为干燥性红斑、丘疹,可伴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皮纹加深)、抓痕及色素沉着,渗出倾向较婴儿期减轻,但瘙痒持续存在,常因反复搔抓形成“瘙痒-搔抓”恶性循环。

成人期(12岁以上):皮疹多分布于四肢伸侧、颈部、眼睑及手部,部分患者累及躯干。表现为慢性湿疹样改变,以干燥、苔藓样变、脱屑为主,可伴裂隙、色素异常(减退或沉着)。眼睑受累时可见“特应性敬礼征”(因反复揉眼导致下眼睑褶皱);手部受累常见指端干燥、脱屑,冬季易皲裂。

除皮肤表现外,AD患者常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pH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升高,部分患者合并过敏性结膜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特应性进程”)。约30%患者有家族特应性疾病史。

二、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广泛采用Williams诊断标准(1994年修订版),需满足以下主要标准+至少3项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皮肤瘙痒(或家长代诉婴幼儿易搔抓/摩擦)。

次要标准:①屈侧皮炎(肘窝、腘窝、踝前或颈部,10岁以下儿童可累及面部);②个人史中有其他特应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或一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③皮肤干燥史(过去1年);④发病年龄<2岁(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⑤其他可见的皮肤表现(如白色糠疹、毛周角化、鱼鳞病、手部/足部皮炎)。

需注意:4岁以下儿童诊断时,屈侧皮炎可扩展至面颊部;若患者有典型皮疹但无瘙痒,需排除其他瘙痒不明显的皮肤病(如银屑病)。

三、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外源性刺激物或变应原史(如金属、化妆品),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急性表现为红斑、水疱,慢性为苔藓样变,脱离接触后可缓解。

2.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溢出区(头皮、鼻唇沟、耳后),皮疹为油腻性红斑、鳞屑,瘙痒较轻,无皮肤干燥及特应性疾病史。

3.银屑病: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Auspitz征),多累及伸侧(如肘膝),无剧烈瘙痒,组织病理可见角化不全、Munro微脓肿。

4.疥疮:由疥螨感染引起,好发于指缝、腕屈侧、脐周等薄嫩部位,夜间瘙痒剧烈,可见隧道样皮疹,镜检可找到疥螨或虫卵,家庭成员常共患。

5.特应性接触性皮炎:AD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易对镍、香料等变应原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原有皮疹区域或接触部位加重,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原则

AD治疗需遵循“阶梯式”管理,结合患者年龄、病情严重度(如SCORAD评分)、受累面积、合并症及治疗反应调整方案,核心目标为控制症状、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复发。

(一)基础治疗:皮肤屏障修复

保湿剂为AD治疗的基石,需贯穿疾病全程。应选择无香精、无酒精、低致敏性的封闭性或保湿性制剂(如含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脂质复合物),每日2-3次(沐浴后3分钟内立即使用效果最佳)。软膏(如凡士林)封闭性最强,适用于干燥、皲裂部位;乳膏(如尿素乳膏)适合轻中度干燥;lotion(乳液)因含水分多,仅用于夏季或轻度干燥。

沐浴管理:建议每日或隔日温水浴(水温32-37℃),时间5-10分钟,避免使用碱性肥皂(pH>7),可选择低敏无皂基清洁剂(pH5.5-6.0)。浴后立即用毛巾轻拍吸干水分,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以锁住水分。

(二)局部抗炎治疗

1.外用糖皮质激素(TCS):为轻中度AD的一线治疗,需根据皮损部位、严重度选择强度及剂型。

-弱效(如1%氢化可的松乳膏):适用于面部、眼睑、外阴等薄嫩部位及儿童,每日1-2次,疗程不超过2周。

-中效(如0.1%曲安奈德乳膏、0.1%糠酸莫米松乳膏):用于躯干、四肢中度炎症皮损,每日1次,疗程2-

文档评论(0)

小武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