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苏轼《琴诗》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诗作原文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二、白话译文
倘若说琴声原本就藏在琴上,那它放在琴匣里时为何不发出声响?
要是说琴声是从弹琴人的手指上发出,那为何不在你的指尖上直接聆听呢?
三、字词注释
若言:“若”即“如果、倘若”,“言”为“说、声称”,“若言”构成假设性开篇,是古诗中引发思辨的常用句式。苏轼以两次“若言”形成对称反问,如层层剥茧般引导读者思考琴声的本源。
匣(xiá):指收藏乐器的木盒,古时琴匣多为桐木所制,既防潮又护琴。“放在匣中”是生活化的场景对照,以琴的静态状态反衬弹奏时的动态发声,让哲理思考更易感知。
何:疑问代词“为什么”,在两句反问中重复出现,既强化了诘问的语气,又形成韵律上的回环。这种重复并非累赘,而是让“琴”与“指”的矛盾关系更突出,逼出背后的核心哲理。
于君指上听:“于”是介词“在”,“君”为尊称“你”,“听”特指聆听琴声。此句以荒诞却合理的反问打破认知惯性——既然指尖无音,便知琴声绝非单一主体所能生成。
四、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艺术与思想领域的集大成者。其诗题材广博,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清新,更以“题西林壁”“琴诗”等诗作彰显深邃的哲理思辨。他一生仕途坎坷,历经“乌台诗案”后屡遭贬谪,却在苦难中融合儒、释、道思想,形成独特的旷达智慧。《琴诗》便是他贬谪黄州期间,以诗证道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时年44岁的苏轼已在黄州谪居一年有余。彼时他虽挂名“黄州团练副使”,实则被剥夺实权,每日在东坡之上躬耕劳作,于山水与禅思中寻求心灵慰藉。据苏轼《与彦正判官》书信记载,当时海印禅师纪公来访,其侍者为众人弹奏古琴,琴声铿锵动人,引发苏轼对“琴声何来”的深思,随即吟出此诗,并自称为“偈”——即类似佛经颂词的哲理短章。
此时的苏轼深受佛学影响,尤其对《楞严经》“因缘和合”之说体悟甚深。佛经中“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的论述,为他提供了思想源头。而黄州的谪居生活,更让他从日常琐事中观照万物本质——正如琴与指的相需相生,人生的境遇亦需诸多条件交织而成,这为诗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体验。
五、相关知识梳理
1.核心佛学渊源对照
佛学典籍
关键论述
与《琴诗》的关联
《楞严经》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直接启发诗作思辨框架,琴对应“妙音之器”,指对应“妙指之用”
《圆觉经》
“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深化“因缘相生”内涵,琴声即“琴、指、人、境”和合之果
《金光明经》
“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
拓展哲理边界,从琴声延伸至万物生成的普遍规律
2.古今解读维度对比
解读维度
核心观点
代表人物/出处
禅理维度
琴声非琴所有,非指所有,乃“有无相生”的禅境体现,喻万物因缘和合而成。
苏轼自注(“偈”的定位)、佛家研究者
美学维度
揭示美的生成需主观(指)与客观(琴)统一,反驳机械唯物与主观唯心两种极端。
朱光潜《“见物不见人”的美学》
科学维度
琴声是手指弹动琴弦产生振动,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需“振源(琴)+动力(指)”
现代声学理论
生活维度
喻事业成功需“客观条件(琴)+主观能力(指)”,二者缺一不可。
民间通俗解读
3.苏轼哲理诗特质关联
诗作名称
核心哲理
与《琴诗》的共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认知不同,需全面观照事物。
均以日常物象(山/琴)喻抽象哲理,通俗中见深刻
《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出真知,需亲身体悟。
均从生活化场景切入,避免晦涩说教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世事无常,因缘流转。
均融入禅思,体现对万物关系的通透洞察
六、诗作深度赏析
(一)设问之妙:层层递进的思辨张力
全诗以两句连续的反问开篇,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却比直白说理更具穿透力。首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先立“琴藏琴声”的假设,再以“匣中不鸣”的常识推翻——谁都知道琴闲置时无声,这就轻易否定了“琴声仅存于琴”的片面认知。
紧接着第二句“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顺势立起“指生琴声”的新假设,再用“指上无音”的荒诞感反驳。两句设问形成“破—立—再破”的逻辑链条,如同与人对话般自然,却步步紧逼,将读者从惯性认知中拉出,不得不思考:既然琴与指单独都无琴声,那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广告创意学(湖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 慕课 章节测验 期末考试客观题答案.docx VIP
- 中小学《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资料整理.docx VIP
- 武汉大学308护理综合历年部分考研真题汇编.pdf VIP
- 2023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31人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铁及其化合物 学案.doc VIP
- 个体工商户登记(备案)申请书.doc VIP
- 2024年新疆农业大学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真题.docx VIP
- 工业领域视觉大模型落地实践.pdf VIP
- TNAHIEM 121-2024 创伤中心建设与设备配置规范.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