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中秋》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苏轼《念奴娇-中秋》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念奴娇?中秋》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词作原文

念奴娇?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二、白话译文

登上高处远望,万里长空洁净无云,不见一丝踪迹。月亮如桂树精魂般飞来,光辉洒落之处,清冷月色浸润了整片秋日碧空。月宫中的琼楼玉宇里,仙女们乘鸾鸟自在往来,而我仿佛置身这清幽凉爽的仙境。江山美得像一幅画卷,月光下的烟树清晰可辨。

我沉醉其中,拍手狂歌,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与自己的影子凑成了三位宾客。在风露中徘徊起舞,恍惚间竟不知今夜是何夜。此刻真想乘风而起,飘然回归仙境,何必像大鹏那样凭借巨翼高飞?就在这晶莹的水晶宫里,吹奏横笛,让笛声冲破云霄,响彻天地。

三、字词注释

凭高眺远:“凭”指倚靠,“眺”为远望。苏轼贬谪中常以“登高”抒怀,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此处“凭高”既是观景姿态,更是排遣失意的方式。

桂魄:古人称月体为“魄”,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魄”。唐代骆宾王《伤祝阿王明府》有“桂魄冰轮满”,苏轼借传统意象赋予月色清冷高洁之态。

冷浸一天秋碧:“浸”字极妙,将月色拟人化——仿佛月光是液体,缓缓浸润了秋日碧空;“秋碧”指秋日湛蓝的天空,与“冷”字呼应,营造清凉意境。

玉宇琼楼:形容月中宫殿的华美,出自《大业拾遗记》“瞿塘峡口,明月如昼,江中有玉宇琼楼”,此处暗写对仙境的向往。

乘鸾:典出《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与申天师游月中,见仙女乘白鸾起舞。苏轼用此典,既写月宫美景,又藏超脱尘世的渴望。

清凉国:化用唐陆龟蒙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指清幽凉爽的仙境,与尘世的烦扰形成对比。

烟树历历:“历历”指清晰分明,化用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写月光下树影清晰,暗含对江山的眷恋。

对影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虽袭用典故,却少了李白的孤寂,多了豪迈。

翻然归去:“翻然”形容轻快的样子,“归去”暗指回归仙境或超脱尘世,非指归乡——此时苏轼贬谪黄州,归乡无望。

骑鹏翼: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苏轼反用其意:无需借鹏翼高飞,乘风即可归去,显豁达。

水晶宫:喻指月宫,又暗合黄州临江的地理环境(如《赤壁赋》“诵明月之诗”),虚实结合。

吹断横笛:典出《唐国史补》,李牟月夜吹笛,声震山河,笛应声而碎。苏轼用此典,抒豪迈之气与愤懑之情。

四、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词突破晚唐五代“艳科”局限,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开创豪放词派先河。他的人生以“乌台诗案”(1079年)为界,前期仕途顺遂,心怀壮志;后期屡遭贬谪,辗转黄州、惠州、儋州,却在苦难中炼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人格。

苏轼对“月”情有独钟,一生写下百余首咏月诗词,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到《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中秋谁与共孤光”,月亮既是他的情感寄托,也是人格象征。《念奴娇?中秋》便是他贬谪黄州期间,借中秋月色抒发心境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此时苏轼已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两年有余。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虽幸得赦免,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则形同流放。他在黄州躬耕东坡,过着“衣食不足”的生活,却也迎来创作的巅峰——《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作于此时。

这年中秋,苏轼登上黄州的高台,见月色皎洁,长空无云,触景生情。彼时他已45岁,壮志未酬却身陷困境,既有对尘世烦扰的厌倦,又有对精神超脱的渴望;既怀念亲友(弟弟苏辙远在济南),又不愿沉溺于孤寂。于是写下这首词,将失意、豪迈、向往融入月色,成就了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

五、相关知识梳理

1.词中核心典故溯源与作用

典故

出处

词中含义

情感作用

乘鸾

《异闻录》

月中仙女的自在往来

向往超脱尘世的自由

对影成三客

李白《月下独酌》

与明月、影子共饮

消解孤寂,彰显豪迈

骑鹏翼

《庄子?逍遥游》

借大鹏高飞的宏大意象

反用典,显豁达超脱

吹断横笛

《唐国史补》

李牟吹笛的豪迈典故

抒发愤懑与豪迈之气

2.苏轼“中秋咏月”词作情感对比

词作

创作时期

核心情感

月的意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密州知州任上(1076年)

思念弟弟,忧乐交织

圆满却遥远的“玉盘”

《念奴娇?中秋》

黄州贬谪期(1082年)

失意中求超脱,豪迈豁达

清冷却壮阔的“桂魄”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