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自《七律?长征》,这两句诗以凝练的笔墨勾勒出长征途中极具标志性的两场战斗——巧渡金沙江与飞夺泸定桥,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与战斗的激烈,更蕴含着革命先辈复杂而深厚的情感,成为中国革命诗歌中兼具写实性与精神力量的经典名句。深入解析其含义与情感,不仅能重温长征历史的壮阔,更能体会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艺术魅力。诗句以“水”与“桥”为核心意象,通过“拍”“横”两个动词的精准运用,既还原了战斗场景的细节,又赋予自然景观以象征意义。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流经云南、四川等地时,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两岸多为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即“云崖”),自古便是“天险”。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红军先遣队伪装成国民党军队,奇袭对岸守军,缴获船只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用7条木船历经7天7夜,将数万红军将士全部渡至北岸,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中的关键胜利。
“金沙水拍云崖暖”描绘的是金沙江的壮丽景象:江水奔腾,拍打在两岸高耸入云的悬崖上,溅起层层浪花。这里的“暖”并非指江水温度或气候的温暖,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的外化——一方面,巧渡金沙江的胜利让红军将士摆脱了此前的被动局面,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内心充满了突破天险后的轻松与喜悦;另一方面,“暖”也暗含着红军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情——渡金沙江时,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主动提供船只、充当向导,甚至帮助红军隐藏行踪,这种来自人民的支持,像“暖流”一样温暖着将士们的心,让他们在险峻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了人间温情。
“云崖”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水拍云崖”则是红军与困难斗争的具象化,而“暖”则象征着胜利的希望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便面对“云崖”般的绝境,红军依然能凭借智慧与勇气突破封锁,让“天险”成为走向胜利的阶梯。
“大渡桥”即泸定桥,位于四川泸定县境内,横跨大渡河,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这座桥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构成,铁索上铺的木板在红军抵达前已被国民党军队拆除,只剩下寒光闪闪的铁索悬在湍急的大渡河上,下方是咆哮的河水,两岸是陡峭的山崖,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1935年5月29日,红军红四团官兵在接到“昼夜奔袭240里,夺取泸定桥”的命令后,不顾饥饿与疲劳,在暴雨中疾行,最终在敌人增援部队抵达前赶到泸定桥,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爬着光溜溜的铁索向对岸冲锋,最终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主力开辟了前进道路。
“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字面含义,是对泸定桥险峻环境的真实刻画。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大渡河上,在寒风中泛着冷光,让人望而生畏。这里的“寒”同样是“心理感受”与“环境特征”的结合——从环境上看,大渡河地处川西高原,5月仍有寒意,尤其是铁索导热性强,触摸时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冰冷;从心理上看,“寒”既体现了泸定桥的凶险给人带来的视觉与心理冲击,也暗含着战斗的惨烈与紧张——22名突击队员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攀爬铁索,每一步都面临着牺牲的危险,这种生死考验让人心生“寒意”,也让读者感受到战斗的残酷。
“铁索寒”中的“寒”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严峻考验与牺牲精神——铁索的“寒”是敌人设置的障碍,是自然环境的残酷,更是革命事业面临的生死挑战;而红军将士敢于“飞夺”泸定桥,正是对这种“寒意”的勇敢抗争,彰显了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意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诗,通过“暖”与“寒”的鲜明对比,将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人民情怀与历史厚重感融为一体,展现了同志作为革命领袖对长征历程的深刻感悟,也传递出红军将士复杂而坚定的情感世界。
“暖”字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巧渡金沙江前,红军刚刚经历了湘江战役的重大损失,兵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且面临国民党军队“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绝境,士气一度受到影响。而巧渡金沙江的胜利,不仅让红军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让将士们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正如同志后来所说:“金沙江一战,我们就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种“绝处逢生”的喜悦,被浓缩在“暖”字中,即便面对“云崖”般的艰险,依然能从胜利中汲取温暖与力量,展现了红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绝境中寻希望”的乐观精神。
这种乐观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上——红军之所以能“巧渡”金沙江,靠的是指挥员的英明决策(避开敌人主力,选择皎平渡作为渡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