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学气象科普讲解
演讲人:
日期:
01
气象基础知识
02
常见天气现象
03
气象观测方法
04
天气预报原理
05
气象灾害防范
06
气候变化教育
目录
CATALOGUE
气象基础知识
01
PART
大气组成与结构
特殊成分作用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表生物;水蒸气通过相变释放潜热,驱动云雨形成与能量循环。
垂直分层特征
大气按温度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对流层集中了大部分天气现象,平流层则因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温度升高。
主要气体成分
大气由氮气、氧气、氩气等主要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比最高,氧气次之,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虽占比较小但对气候影响显著。
温度与湿度原理
热量传递方式
温度变化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实现,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通过长波辐射和空气流动传递热量。
湿度表示方法
海陆分布、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均会改变局部温湿度,进而影响蒸发速率与降水概率。
绝对湿度反映单位体积水汽含量,相对湿度表示当前水汽与饱和状态的百分比,露点温度是空气冷却至饱和时的临界值。
影响因素分析
气压与风形成机制
局地风系类型
山谷风因昼夜温差产生,海陆风由水陆热力性质差异驱动,而台风则是低压中心与强对流结合的极端现象。
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效应使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左偏,导致大气环流形成三圈模型(哈德莱环流、费雷尔环流等)。
气压梯度力
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快,等压线密度可直观反映风力强弱。
常见天气现象
02
PART
云的类型与识别
积云(Cumulus)
卷云(Cirrus)
层云(Stratus)
雨层云(Nimbostratus)
呈棉絮状,底部平坦,顶部隆起,通常预示晴朗天气;若发展为浓积云或积雨云,则可能带来雷雨。
灰白色均匀云层,覆盖整个天空,常伴随毛毛雨或雾,属于低云族。
纤细丝状或羽毛状的高空云,由冰晶组成,通常预示天气即将变化,可能转为阴雨。
厚而暗的云层,覆盖范围广,带来持续性降水,是中到大雨的典型云系。
雨的形成
冰晶在云中生长并聚合为雪花,若整层大气温度低于0℃,雪花未融化即落地;六角形结构因水汽凝结方式不同而多变。
雪的形成
冰雹的形成
强对流云中,水滴随上升气流反复冻结并裹挟冰层,形成分层结构的冰雹,直径可达数厘米,多伴随雷暴天气。
云中水滴通过碰撞合并增大,当重力超过上升气流托力时降落为雨;若云层温度低于0℃,可能形成过冷水滴或冰晶,融化后成雨。
降水过程(雨、雪、冰雹)
雷电与彩虹成因
雷电的成因
积雨云中冰晶碰撞产生电荷分离,云底负电荷与地面正电荷形成强电场,击穿空气时产生闪电,高温使空气膨胀引发雷声。
球状闪电现象
罕见的球形发光体,可持续数秒至分钟,可能与等离子体或化学反应有关,具体成因仍是科学谜题。
彩虹的形成
阳光进入雨滴后发生折射、反射和二次折射,不同波长光分离形成七色光谱;主彩虹为42°弧,副彩虹(霓)因二次反射颜色顺序相反。
气象观测方法
03
PART
传统观测工具使用
温度计与湿度计
通过水银或酒精温度计测量大气温度,配合毛发湿度计或干湿球湿度计获取空气湿度数据,为气象分析提供基础参数。
气压计与风向标
利用水银气压计或空盒气压计监测气压变化,结合风向标和风速计记录风向风速,辅助预测天气系统移动趋势。
雨量筒与蒸发皿
标准雨量筒收集降水并计量降水量,蒸发皿测量水面蒸发量,用于评估区域水循环强度。
目测云量与天气现象
采用人工目测记录云量、云高及天气现象(如雾、霜),补充仪器观测的局限性。
自动气象站网络
集成温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速风向仪等设备,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远程传输,提升观测时效性和空间覆盖率。
高精度辐射测量仪
配备太阳辐射传感器和地面辐射平衡仪,量化短波与长波辐射通量,研究能量收支对气候的影响。
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
通过埋设多层土壤温湿度探头,分析土壤墒情变化,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支持。
大气成分监测设备
采用二氧化碳、臭氧分析仪等,监测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浓度,支撑环境气象研究。
现代仪器(如气象站)
利用静止卫星和极轨卫星的多光谱成像仪,获取全球云图、海温及气溶胶分布,支持大尺度天气系统监测。
通过分析降水粒子反射的回波强度与频移,反演降水强度、风暴结构及风场信息,提升短临预报准确性。
发射激光束或无线电波探测大气边界层结构,测量风速垂直剖面,用于低空风切变预警。
监测海面高度、波浪及洋流数据,结合气象模型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机制。
卫星与雷达技术应用
气象卫星遥感
多普勒雷达探测
激光雷达与风廓线仪
卫星雷达高度计
天气预报原理
04
PART
海洋监测系统
部署浮标、船舶和卫星监测海表温度、洋流及盐度,研究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对天气系统的驱动机制。
地面观测站网络
通过分布在全球的气象站实时采集温度、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