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重症医学科(ICU)危重病患护理要点演讲人:日期:
06并发症预防目录01生命体征监测02气道管理03循环系统维护04感染防控措施05基础护理实施
01生命体征监测
电极片规范粘贴选择无毛发、清洁干燥的皮肤区域粘贴电极片,确保导联线固定牢靠,避免因移位导致信号干扰或伪差。心律失常识别密切观察ST段变化、QRS波形态及节律异常,对室颤、房颤、室速等危重心律失常需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流程。报警阈值设置根据患者基础病情个性化调整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报警阈值,避免频繁误报或漏报关键病情变化。设备干扰排除定期检查导联线连接状态,排除电磁设备干扰或肌肉震颤导致的信号失真,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持续心电监护要点
呼吸功能动态评估呼吸频率与模式分析记录呼吸频率、节律及胸廓运动对称性,识别陈-施呼吸、库斯莫尔呼吸等异常模式。血气指标解读结合PaO?、PaCO?、SpO?等指标评估氧合与通气功能,警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二氧化碳潴留风险。机械通气参数优化动态调整潮气量、PEEP、吸氧浓度等参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和气压伤。气道分泌物管理定时听诊肺部湿啰音,按需实施吸痰操作,保持气道通畅并监测痰液性状变化。
神经系统功能观察采用GCS评分系统量化评估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早期识别脑疝或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状态分级01记录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对称性,突发散大或不等大提示可能发生脑干受压或脑疝。瞳孔动态监测02观察自主活动度、肌张力及病理反射,偏瘫或去大脑强直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性损伤。肢体活动评估03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头高位、镇静镇痛及渗透性脱水治疗,维持脑灌注压>60mmHg。颅内压管理04
02气道管理
采用专用固定器或胶带双重固定,确保插管深度不变,避免移位或滑脱,每班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并记录插管外露刻度。人工气道固定标准气管插管固定要求使用系带固定时保持一指松紧度,避免压迫颈部血管,每日评估系带完整性及皮肤受压情况,防止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气管切开套管固定规范翻身或移动患者时需专人固定人工气道,保持头颈部轴线稳定,防止管道牵拉导致黏膜损伤或意外拔管。体位调整注意事项
吸痰操作规范无菌技术执行要点吸痰前严格手卫生,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遵循一管一用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操作时戴无菌手套并保持负压吸引系统密闭。吸痰时机判断标准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压力升高或听诊痰鸣音等指征进行评估,避免过度吸痰引发黏膜出血或支气管痉挛。操作参数控制成人负压控制在80-120mmHg,儿童40-80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两次操作间隔需配合高浓度氧疗以预防低氧血症。
呼吸机参数监测潮气量动态调整根据患者理想体重设置初始参数(6-8ml/kg),结合血气分析结果及平台压(维持30cmH2O)实时调整,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氧合指标管理观察患者呼吸波形是否出现触发延迟或双触发,调整敏感度及吸气触发阈值,必要时使用镇静镇痛策略改善人机对抗现象。监测FiO2与SpO2的关联性,在保证SpO290%前提下尽量降低FiO2(60%),定期检测动脉血气分析以评估氧合指数(PaO2/FiO2)。人机同步性评估
03循环系统维护
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确保中心静脉通路通畅且无菌,避免与其他药物共用通路导致配伍禁忌;定期评估穿刺部位有无渗出、红肿,防止药物外渗引发组织坏死。输注通路专项管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末梢循环障碍等药物副作用,尤其对于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的患者需警惕内脏缺血及乳酸酸中毒。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选择合适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通过微量泵精确控制输注速率,并动态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调整剂量,避免组织灌注不足或药物过量风险。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管理
液体平衡监测策略血流动力学参数整合分析结合CVP、PICCO等监测数据评估容量状态,区分低血容量性休克与心源性休克,指导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的选择性输注。组织灌注评估体系通过监测乳酸水平、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及四肢皮温等指标,判断液体复苏效果,避免过度补液导致肺水肿或容量负荷过重。出入量精准记录每小时统计患者尿量、引流量、呕吐物等出量,并与静脉输液、肠内营养等入量对比,使用电子化系统减少人为误差,维持每日液体平衡在±500ml范围内。030201
有创血压监测要点导管置入与校准规范严格无菌操作完成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换能器置于右心房水平并定期校零,排除管路气泡或血栓干扰,确保波形阻尼系数在0.6-0.8理想范围。并发症预防措施每日评估穿刺部位感染征象,使用肝素化盐水持续冲洗防止管路堵塞,拔管后加压包扎至少30分钟以防血肿形成。动态波形解读能力识别异常波形如低平波(提示导管贴壁)、过阻尼波(管路凝血)及高尖波(血管痉挛),及时处理故障并重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