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形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站在河南开封的龙亭公园,望着湖水中倒映的宋代宫阙遗迹,总让人想起那个“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时代。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到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从欧阳修主持科举改革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坚持,到程颢程颐在书院里“格物致知”的探索——这些鲜活的身影共同勾勒出一个独特的群体:宋代士大夫。他们既是朝堂上的执政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阶层的形成,绝非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标志。

一、时代土壤:宋代士大夫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1.1政治变革:从“武人政治”到“文治时代”的转折

五代十国的混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荒诞。短短53年间,中原地区历经5个朝代、14位皇帝,其中10人因兵变或被杀上位。后唐庄宗李存勖“以马上得天下”,却因轻视文治,最终死于伶人之手;后周太祖郭威虽试图改善,但积重难返。这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让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如坐针毡——他太清楚“兵权可以夺天下,却守不住天下”的道理。

于是,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为起点,开启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他曾在太庙立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祖宗家法”被后世帝王奉为圭臬。宋太宗更直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从中央到地方,文臣逐渐取代武将成为权力核心:枢密院这个最高军事机构,90%以上的长官由文官担任;州郡长官“知州”全由文臣充任,甚至连原本由武将掌控的厢军,也改由文臣监督训练。这种政治生态的转变,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保障。

1.2经济基础:农业革命与商业繁荣的支撑

如果说政治变革是“东风”,那么经济发展就是“沃土”。宋代的农业堪称“绿色革命”:占城稻的推广让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成为可能,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流传至今;农具革新中,踏犁、秧马的使用让耕作效率提升数倍;水利工程的兴修,仅福建地区就修建了4000多座陂塘。农业的丰收不仅解决了温饱,更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转向手工业和商业。

汴京的街市不再有“坊市制”的限制,早市从五更天开始,夜市持续到三更,“买卖昼夜不绝”;临安的“瓦子”里,勾栏瓦舍、茶坊酒肆鳞次栉比,《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虹桥两岸,米行、布庄、药铺的招牌随风招展。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社会财富增加,让更多家庭有能力供子弟读书;二是印刷业的兴盛——随着雕版印刷普及,书籍不再是世家大族的专利,成都、杭州、建阳的书坊里,《论语》《孟子》的刻本成批流出,“家有读书声,户藏待客酒”的景象逐渐形成。

1.3文化觉醒:儒学复兴与教育普及的推动

中唐以来的“儒学危机”在宋代得到根本性扭转。韩愈、李翱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表面上是文体革新,实则是对儒家道统的重申;到了宋初,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在太学讲学,明确提出“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体”是儒家伦理,“用”是经世致用。这种思想像种子一样,在书院、私学、官学中生根发芽。

教育的普及更是令人惊叹。官学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全面铺开:太学、国子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而州县学则向平民开放,甚至规定“凡州县学生,八岁以上皆可入学”;私学方面,范仲淹创办的义学、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更重要的是科举的“指挥棒”效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统计,北宋仁宗时期,全国书院数量是唐五代的10倍,州县学普及率超过70%,这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

二、成长路径: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形成机制

2.1科举制度:打破阶层壁垒的“公平之阶”

如果要选宋代最具革命性的制度,科举改革一定名列前茅。唐代科举虽已存在,但“行卷”之风盛行——考生需提前将文章呈送达官贵人,靠“推荐”才能获得考试资格,导致“贵门子弟,类多早成”。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因考官李昉舞弊,太祖亲自出题复试,开创“殿试”制度,将取士大权收归皇帝;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糊名法”正式推行,考生姓名、籍贯被密封;宋仁宗时期,“誊录法”出台,由专人将试卷重新抄写,彻底杜绝了笔迹辨认的可能。

这些改革让科举真正成为“至公之典”。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北宋135名宰相中,60%以上出身寒门;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在长白山醴泉寺“划粥断齑”苦读;欧阳修幼年丧父,母亲用荻草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苏轼兄弟的父亲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这些“逆袭”故事,在宋代绝非个例。更重要的是,科举录取规模大幅扩大:唐代每年取士不过二三十人,北宋真宗时期每年录取五六百人,到徽宗时甚至达到千人以上。这种“大规模、低门槛”的选拔方式,像一股洪流,将无数底层精英注入士大夫阶层。

2.2教育网络:培育精英的“人才工厂”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