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官诗歌与政治表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文官诗歌与政治表现

引言

站在西安的大明宫遗址上,望着残留的含元殿基台,不难想象千年前的盛唐气象:穿绯着紫的文官们执笏趋朝,退朝后在平康坊的酒肆里,或在曲江池的游船上,以诗会友,以诗言志。这些被后世称为”唐诗”的文字,从来不是单纯的风花雪月——当白居易写下”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时,他是在替百姓向皇帝进谏;当杜甫吟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他是在记录一个盛世的裂痕;当李商隐咏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时,他是在为所有怀才不遇的文官鸣不平。唐代文官的诗歌,本质上是他们政治生命的延伸,是用韵文写成的政治日记。这种诗歌与政治的深度交织,构成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最动人的篇章。

一、唐代文官群体的政治底色:科举、仕途与文人意识的共生

要理解唐代文官诗歌的政治属性,首先要厘清这个群体的构成与特质。不同于汉代”察举制”下依赖地方推荐的”贤良方正”,也不同于魏晋”九品中正制”下被门阀垄断的”高门子弟”,唐代文官的主体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寒门士人。自622年唐高祖恢复科举,到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再到唐玄宗将诗赋列为进士科重要考核内容,科举制度在唐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蜕变。据《唐摭言》记载,开元年间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子已达千人以上,“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的仕途前景,吸引着天下读书人为之”皓首穷经”。

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文官,普遍具有三重身份特征:其一,他们是”读书人”,从小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深植于心;其二,他们是”朝廷命官”,从县尉、主簿到刺史、侍郎,每个职位都关联着具体的政治责任;其三,他们是”诗人”,诗赋不仅是入仕的敲门砖,更成为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在唐代,官员之间的书信往来、宴饮酬唱、贬谪赠别,几乎都要以诗为媒。这种三重身份的叠加,使得他们的诗歌天然带有政治基因。

以中唐诗人元稹为例,他十五岁明经及第,二十四岁吏部考试中选,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的序文中,他明确提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的创作主张,这种对诗歌社会功能的强调,正是源于他作为谏官的政治自觉。同样,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自述”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这种”询时务”“求理道”的意识,直接转化为《新乐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实践。

二、文官诗歌的政治书写:谏言、自况与历史镜鉴的三重维度

(一)谏言:以诗为谏的政治智慧

唐代文官将诗歌作为谏言工具,既源于”诗可以怨”的儒家诗教传统,也得益于唐代相对宽松的言谏环境。唐太宗曾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这种重谏的政风在盛唐得以延续,至中唐形成”谏官盈廷”的局面。但与朝堂之上的直言进谏不同,诗歌谏言更讲究”谲谏”艺术——用比兴手法委婉表达,既避免触犯龙颜,又能达到劝诫目的。

白居易的《新乐府·杜陵叟》是典型例证。诗中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的灾年,地方官却”急敛暴征求考课”,逼得百姓”典桑卖地纳官租”。最后诗人突发奇想:“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表面上歌颂皇恩,实则暗讽皇帝被蒙蔽,真正的灾情是通过诗歌才传到天听。这种”先述民苦,再赞君恩”的写法,既保全了君主的颜面,又尖锐揭露了吏治弊端。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宪宗读此诗后”嗟叹久之”,随后下诏核查地方赋税,可见诗歌确实起到了政治干预作用。

(二)自况:宦海沉浮的心灵记录

唐代文官的仕途充满不确定性,“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的例子屡见不鲜。从初唐王勃因《斗鸡赋》触怒高宗被逐,到中唐刘禹锡因《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连州,再到晚唐李商隐因”牛李党争”终生不得志,诗歌成为他们记录政治境遇、抒发政治情感的最佳载体。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堪称自况诗的巅峰之作。诗人从”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政治理想写起,述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济世情怀,再到”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个人悲剧,最后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对比收束。这首长诗不仅是杜甫个人从长安到奉先这段旅程的记录,更是一个理想主义文官在政治现实中碰壁的心灵史。当他写下”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的感伤,更是整个文官群体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

(三)镜鉴:记录历史的诗性书写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意识最发达的朝代之一,官修《晋书》《隋书》等”五代史”,私家著《史通》《通典》,这种重史传统也影响着文官的诗歌创作。他们的诗歌不仅记录个人际遇,更成为记录时代风云的”诗史”。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文官诗歌记录历史的高峰时期。杜甫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白描手法记录战乱中的民生百态:“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写抓丁之酷,“老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