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工艺控制计划.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处理工艺控制计划

作为在污水厂摸爬滚打了十来年的工艺员,我太清楚”工艺控制”这四个字里藏着多少学问。早年跟着师傅巡池时,他总说:“水处理不是拧螺丝,每个参数都是活的,得像照顾孩子似的盯着。”这些年看过太多因为控制不到位导致的翻车现场——格栅堵了没人清,生化池泡沫漫到走道,二沉池跑泥把出水搅浑……为了把处理线捏成稳定的”流水线”,结合本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艺控制计划。

一、计划背景与总体目标

我们厂承担着周边8平方公里居民生活污水和3家中小企业废水的处理任务,设计日处理量3万吨,采用”预处理+AAO生化池+二沉池+深度过滤消毒”工艺。去年冬季曾出现连续12天出水总氮超标,排查发现是生化段溶解氧控制波动大;春季暴雨时格栅被树枝堵塞,导致后续泵机过载跳闸。这些教训让我们明白:工艺控制不是”头痛医头”,得建立全流程、全时段的管控体系。

(一)总体目标

用3个月时间完成工艺控制标准化建设,实现出水水质100%达标(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关键工艺段运行稳定性提升40%,吨水能耗降低0.05度,全年工艺异常频次控制在5次以内。

(二)核心原则

全流程覆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每个环节都明确控制节点;

动态调整:根据进水水质、季节温度变化实时优化参数;

责任到人:每个控制点位指定责任人,做到”谁的区域谁负责”;

二、全流程工艺控制要点

(一)预处理段:把好”入口关”

预处理是整个系统的”前哨”,就像做饭前择菜,杂质不去干净,后面的”锅”容易糊。这里的控制重点在格栅、沉砂池和调节池。

粗/细格栅:粗格栅间隙20mm,细格栅3mm,以前总有人觉得”差不多就行”,结果有回塑料编织袋卡进栅条,把电机烧了。现在规定:

每2小时巡查一次,用专用钩子清理缠绕物(特别是毛巾、布条这类”软杀手”);

栅渣含水率超过80%必须调整压榨机压力(之前测过,含水率高的栅渣运出去容易滴漏,被环保督察指出过问题);

雨天增加1次/小时的频次,重点观察是否有树枝、石块被冲进来;

旋流沉砂池:砂粒如果进了生化池,会像沙子磨机器一样损伤污泥活性。控制参数:

进水流速保持0.15-0.3m/s(流速慢了砂沉不下去,快了又会把砂带起来);

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排砂,排砂时间3分钟(以前试过排2分钟,结果砂斗积了半米厚,清的时候累得汗透制服);

排砂后用高压水枪冲洗池壁,避免砂粒粘结(去年冬天池壁结砂块,差点把排砂管堵死);

调节池:这里主要是匀质匀量,像给生化系统”配餐”。

每小时监测pH、COD、水温,异常值(pH<6或>9,COD>800mg/L)15分钟内上报;

水位控制在3.5-4.5米(低于3米水泵容易空转,高于5米溢流风险大,上个月暴雨时水位到4.8米,我们在池边守了一夜);

(二)生化处理段:抓住”核心战场”

过了预处理这关,最核心的战场就到了AAO生化池。这里是微生物的”食堂”和”宿舍”,控制不好,微生物要么饿肚子,要么住得不舒服。

厌氧段(停留时间2小时):

溶解氧严格控制在0.2mg/L以下(高了会抑制释磷,去年有次曝气管漏了,厌氧段DO到0.5,结果出水总磷直接超标);

每天上午取混合液测ORP(氧化还原电位),目标值-250~-300mV(低于-350说明碳源不足,得补葡萄糖;高于-200可能是回流污泥带氧太多);

缺氧段(停留时间2.5小时):

溶解氧0.5mg/L左右,用变频搅拌机控制流速0.2m/s(流速慢了污泥沉淀,快了又会打碎絮体,我们调了3次变频器才找到合适频率);

每天测硝酸盐氮,根据进水总氮调整内回流比(一般控制在200%-300%,上个月进水总氮突然涨到80mg/L,我们把回流比提到350%,3天后就稳住了);

好氧段(停留时间6小时):

溶解氧2-4mg/L(冬季水温低,微生物活性差,得调到3-4;夏季2-3就够,能省电费);

污泥浓度(MLSS)控制在3500-4500mg/L(低于3000微生物不够吃,高于5000容易膨胀,去年春天MLSS到5500,二沉池漂了一层泥花);

污泥龄(SRT)15-20天(像人吃饭要讲究顿数,污泥在池子里待多久才合适,太短营养不够,太长又会老化,我们每周测MLVSS/MLSS,保持在0.6以上);

二沉池:这里是”泥水分离场”,控制不好前面的努力全白费。

表面负荷0.8-1.2m3/(m2·h),沉淀时间2-3小时(暴雨天进水量大,我们会开备用池,避免负荷过高);

每2小时观察出水堰是否有”跑泥”(就是小泥花随水流走),发现后立即调整污泥回流比(一般回流比50%-100%,跑泥时提到120%,同时检查好氧段污泥是否膨胀);

每天排泥2次(早上7点和下午4点),排泥量根据污泥界面仪数据(界面超过2米必须多排,上个月界面到2.5米,排了半小时泥才降下来);

(三)深度处理段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