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文学与宗教思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古典文学与宗教思想

引言:当文学成为信仰的诗行

在恒河与朱木拿河的交汇处,在阿旃陀石窟的壁画里,在每一个印度家庭的晨祷声中,我们总能触摸到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印度古典文学与宗教思想,如同纠缠生长的两棵古榕,根系交织着彼此的养分,枝叶共织成一片精神的穹顶。这种共生关系并非偶然:在印度文明的早期,文字的主要载体是宗教仪轨的记录,而文学创作的动力往往源于对神圣的追问。从最古老的吠陀颂诗到辉煌的梵语戏剧,从晦涩的奥义书哲思到朗朗上口的往世书神话,每一行文字都在讲述信仰,每一段信仰都在孕育文学。今天,我们不妨沿着这些文字的脉络,去探访那个“文学即宗教,宗教即生活”的古典世界。

一、历史脉络:从自然崇拜到哲学自觉的文学嬗变

1.1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神谕与诗性的最初融合

印度古典文学的源头,要从“吠陀”说起。“吠陀”(Veda)在梵语中意为“知识”,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后口耳相传的宗教文献总集。最古老的《梨俱吠陀》(Rigveda)收录了1028首颂诗,其中60%以上是对自然神的赞美。那时的印度先民,面对雷霆、烈火、黎明这些不可控的力量,将其人格化为因陀罗(雷电神)、阿耆尼(火神)、乌莎斯(黎明女神)。有趣的是,这些颂诗并非刻板的祷文,而是充满了原始的诗性想象:因陀罗“像醉汉般摇晃着雷电之杵”,阿耆尼“用火焰的舌头舔食祭品”,乌莎斯“掀开黑暗的被子,露出玫瑰色的脚趾”。

但吠陀文学的意义远不止于神话。后期的《夜柔吠陀》《裟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开始关注祭祀仪式的细节,而《奥义书》(Upanishad)作为吠陀的“终结篇”,更是将文学与哲学推向了新高度。比如《广林奥义书》中“我是谁?”“梵我合一”的追问,用文学化的对话体展开——仙人耶若婆佉与妻子弥提罗的辩论,用“不是这个,不是那个”(netineti)的否定式思辨,叩击着终极真理的大门。这时候的文学,已经从对神的赞美转向对“神为何存在”“人如何与神共存”的哲学探索。

1.2史诗时期(约公元前500-公元400年):道德宇宙的文学建构

如果说吠陀是“神的声音”,那么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和《罗摩衍那》(Ramayana)则是“人的史诗”,但这里的“人”始终与神同频。《摩诃婆罗多》被称为“第五吠陀”,全书18卷,10万颂(每颂两行),比《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加起来还长四倍。它表面讲的是俱卢族与般度族的王位之争,内核却是对“达摩”(Dharma,法、职责、道德秩序)的追问。当阿周那在战场前因要杀死亲族而动摇时,克里希那(黑天,毗湿奴的化身)以《薄伽梵歌》(BhagavadGita)作答:“履行你的职责(达摩),不计较结果,这就是瑜伽(联结梵我)。”这段对话不仅是宗教哲学的核心文本,更是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心理剧——一个战士的道德困境,被升华为全人类对“何为正确”的永恒思考。

《罗摩衍那》(“罗摩的生平”)则更像一首理想主义的颂歌。主角罗摩作为毗湿奴化身,完美践行了“子孝、夫忠、君仁”的达摩:他自愿流放14年以守父诺,妻子悉多被劫后历经艰险救回,即便民间质疑悉多贞洁,他也忍痛将其遗弃——这种“过于完美”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残酷,但在古典印度,这正是“达摩高于个人情感”的文学具象。史诗中“十车王因失信而死”“罗波那因贪婪而亡”的情节,用故事而非说教传递着因果观,让道德训诫变成了读者自发的情感认同。

1.3往世书与梵语文学时期(公元400-1200年):神话的狂欢与情感的深化

随着佛教、耆那教的兴起和婆罗门教的改革(演变为印度教),文学的宗教叙事进入了更世俗化的阶段。往世书(Purana,“古事记”)有18部主要经典,用更通俗的语言重述神话,比如《薄伽梵往世书》详细描写了黑天的童年恶作剧、与牧女的嬉戏,这些故事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是在强调“神爱”(Bhakti,虔诚)——神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可以亲近、甚至“调笑”的爱人。这种转变在文学上的表现,是语言从吠陀的艰深梵语转向更口语化的梵语,情节从“必须遵守的教条”变为“可以共鸣的情感”。

同一时期的梵语戏剧与诗歌,将宗教情感推向了美学巅峰。迦梨陀娑(Kalidasa)的《沙恭达罗》,表面是国王豆扇陀与少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内核却是对“法”(达摩)的守护——沙恭达罗因疏忽触怒仙人而被诅咒,失去国王记忆,最终靠信物(戒指)与神谕(天女预言)重聚,整个情节暗合“种瓜得瓜”的业力观。他的《云使》中,被贬谪的药叉托云传递思念,“北俱卢洲的雪光像你的素衣,阿逾陀的花开似你的笑靥”,将对爱人的思念升华为对神圣之美的向往,宗教的“离欲”与世俗的“深情”在此奇妙融合。

二、核心文本:文学如何承载宗教的“密码”

2.1《吠陀》:宗教经验的诗性记录

要理解印度宗教思想,必须回到《吠陀》的颂诗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