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

引言:穿越千年的精神火种

在伊朗高原的风里,在波斯波利斯的断壁残垣间,在印度西海岸帕西人(Zoroastrian)的火庙里,总飘着一缕若有若无的神圣气息。那是古波斯文明最璀璨的精神遗产——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余韵。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神论宗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16世纪至前6世纪的伊朗高原,其经典不仅是波斯民族的信仰根基,更像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摩尼教的涟漪中都能寻到它的波痕。要理解这个曾被居鲁士大帝、大流士一世奉为国教的古老信仰,就必须回到它的核心——那部历经战火、口传、散佚与重建的经典总集《阿维斯塔》(Avesta)。这部被帕西人视作“灵魂之书”的经典,究竟藏着怎样的智慧?它如何塑造了古波斯人的精神世界?又为何能跨越三千年时光,至今仍在影响人类的道德思考?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慢慢揭开它的面纱。

一、经典的诞生与传承:从口传到写本的千年跋涉

1.1起源:先知琐罗亚斯德的“神圣启示”

要讲《阿维斯塔》,就绕不开它的精神源头——先知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古波斯语作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根据经典中的传说,这位出生于东伊朗地区(今阿富汗或土库曼斯坦一带)的祭司,30岁时在河边沐浴时得到神启:至高善神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意为“智慧之主”)向他显现,授予他对抗邪恶的真理。从此,他开始传播新信仰,号召人们崇拜唯一的善神,远离原始多神教的偶像崇拜。

但历史上的琐罗亚斯德究竟生活在何时?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早期的希腊文献将他的时代推至公元前6000年,显然是附会;现代学者结合语言与考古证据,多认为他活跃于公元前10世纪至前6世纪之间。最可靠的线索来自《阿维斯塔》最古老的部分《伽泰》(Gathas)——这是琐罗亚斯德本人创作的17首宗教诗歌,用古阿维斯塔语(与古印度梵语同源)写成,其语言特征与印度《梨俱吠陀》早期文本相似,推测成书于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这些诗歌是琐罗亚斯德与阿胡拉·马兹达“对话”的记录,是整部经典的“原初基因”。

1.2口传时代:祭司的记忆与信仰的火种

在琐罗亚斯德去世后的数百年里,他的教义主要依靠祭司阶层(称为“穆贝德”Mobeds)口耳相传。这是一个需要超凡记忆力的群体:他们不仅要背诵《伽泰》的诗句,还要记住复杂的祭祀仪式、律法规范和神话故事。这种口传传统在古代近东并不罕见——《圣经·旧约》的早期文本、印度《吠陀》都经历过类似阶段,但琐罗亚斯德教的特殊性在于,其口传内容始终围绕“对抗邪恶”的核心展开,每一次复述都是对信仰的强化。

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崛起,居鲁士大帝、大流士一世将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这为经典的系统整理提供了政治支持。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宫廷的祭司“麻葛”(Magi)已能熟练背诵全部教义。但此时的《阿维斯塔》仍未形成统一写本,不同地区的祭司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内容也因仪式需要不断补充。

1.3写本的劫难与重生:从亚历山大之火到萨珊王朝的复兴

真正的危机始于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摧毁波斯帝国,希腊化浪潮席卷伊朗高原。据帕西人后来的文献《丁卡尔特》(Denkard)记载,亚历山大的士兵将波斯图书馆付之一炬,包括大量写本形式的《阿维斯塔》。这场浩劫导致经典散佚严重,“原本21卷的《阿维斯塔》仅存1卷”(《丁卡尔特》语)。此后数百年,尽管塞琉古王朝、帕提亚王朝对波斯文化有所包容,但经典的整理工作几乎停滞。

转机出现在萨珊王朝(224-651)。这个以“复兴波斯传统”为口号的王朝,将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并启动了大规模的经典修复工程。国王沙普尔一世(240-270在位)下令召集全国祭司,将仅存的口传内容与零散写本汇编成21卷的《阿维斯塔》,每卷对应一个“知识领域”(如宇宙论、律法、赞歌等)。此时的经典使用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Pahlavi)书写,并附有注释(称为“赞德”Zend)。萨珊时期的《阿维斯塔》成为后世的范本,可惜大部分内容在7世纪阿拉伯征服后再次散佚,仅存部分核心文本。

1.4帕西人的守护:从伊朗到印度的“经典迁徙”

7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在伊朗的传播,许多不愿改宗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即帕西人)开始向东迁徙,最终在印度西海岸的古吉拉特邦定居。这些“流亡者”将仅存的《阿维斯塔》写本视为最珍贵的财产,用丝绸包裹,存放在火庙的密室中。他们严格遵循祭司的传承制度,每代穆贝德必须从小背诵经典,并用巴列维语注释解释古阿维斯塔语的艰深内容。

19世纪以来,随着欧洲东方学的兴起,学者们开始系统整理帕西人保存的《阿维斯塔》写本。1851年,法国学者欧内斯特·梅耶(ErnestMeillet)首次将《伽泰》翻译成欧洲语言;20世纪,伊朗和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