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清初学术复古思潮研究
引言
站在今天回望三百年前的中国学术史,清初的学术复古思潮犹如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当明王朝的余烬尚未完全熄灭,当江南士人的长衫还沾着改朝换代的尘泥,一批饱读诗书的学者已在故纸堆里抬起头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晚明心学的玄虚清谈,不再醉心于科举时文的雕琢粉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古老的经典,将笔触指向更真实的学问。这场思潮不是简单的“复古”,更像是一场被时代阵痛催生的学术觉醒。它既承载着士人对文化道统的守护,又暗含着对空疏学风的反叛;既延续着传统学术的根脉,又孕育着近代学术的萌芽。要理解这场思潮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妨从它的“前世今生”说起。
一、背景与动因:时代裂变中的学术觉醒
清初学术复古思潮的兴起,绝非偶然的学术转向,而是多重历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将时间轴拉长至明末清初的百年动荡,我们会发现这场思潮的种子,早在晚明的学风弊端中就已埋下;而它的破土发芽,则与明清易代的剧烈震荡密不可分。
1.1晚明学风的积弊:从心学泛滥到空疏之痛
晚明学术的主流,是王阳明心学的衍生与变异。自阳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后,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教条束缚,本是思想解放的创举。但到了晚明,这种解放却走向了极端——学者们空谈“本体”“工夫”,以“不读书、不穷理”为高,甚至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顾炎武语)视为洒脱。泰州学派的一些后学更将心学简化为“现成良知”,认为“饥来吃饭倦来眠”即是圣道,学问沦为口头禅,道德沦为空标榜。
这种学风的弊端在现实中暴露无遗:面对晚明的内忧外患(农民起义、辽东边患),士大夫们要么高谈“万物一体”却无救国良策,要么沉迷于“语录注疏”而不知民间疾苦。时人张尔岐曾感叹:“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以为俗务,而争讲性命,谓之王道。”(《蒿庵闲话》)学术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让有识之士意识到:若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问将沦为“虚谈废务”的清谈,文化将失去经世致用的生命力。
1.2明清易代的冲击:文化道统的存亡之思
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次年,清军入关,南明政权相继覆灭。这场“天崩地解”的变局,对士人心灵的震撼远超改朝换代本身——它被视为“夷夏之防”的彻底突破,是“亡天下”而非“亡国”(顾炎武《日知录》)。
在江南士人中,这种文化焦虑尤为强烈。他们目睹了扬州十日的惨烈,见证了嘉定三屠的血腥,更痛心于“剃发令”下汉文化符号的消亡。如黄宗羲在《留书·自序》中写道:“天地晦冥,人心灭息,余断发短衣,逃之深山,思托空言以见志。”这种“文化遗民”的心态,促使他们思考:为何拥有高度文明的汉族会被“夷狄”征服?除了政治腐败,是否与学术空疏导致的“士无实学”有关?
于是,一批士人将批判矛头指向晚明学风:“明之亡,不亡于寇盗,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学术之坏,所以酿成寇盗、朋党之祸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要挽救文化道统,必须从学术正本清源,回到更古老、更扎实的经典传统中去寻找力量。
1.3学术内在的逻辑:从“尊德性”到“道问学”的转向
宋明理学的发展,本就存在“尊德性”(重道德修养)与“道问学”(重知识积累)的张力。程朱理学虽强调“格物致知”,但到了明代,“尊德性”一路压倒“道问学”,心学的盛行更使知识积累被视为“支离”。
而清初学者的反思,本质上是对这种失衡的纠正。他们提出:真正的“德性”不能脱离具体的“问学”,道德修养必须建立在对经典的准确理解、对历史的深刻把握之上。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与友人论学书》)这里的“文”,不仅指道德文章,更指向对经典、制度、地理、经济等具体知识的掌握。这种思路,实际上是要将学术从“心性”拉回“实学”,从“玄虚”转向“实证”,而“复古”正是实现这一转向的路径——因为越古老的经典(如先秦两汉的经籍),越少被后世的“异说”污染,越能恢复圣学的本真。
二、核心内容与特征:复归原典的学术革命
如果说背景与动因是思潮的“土壤”,那么核心内容与特征则是它的“枝叶”。清初学术复古思潮的“复”,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以“复古”为手段,实现学术范式的革新。其内容可概括为三:经典回归、实证方法、经世关怀,三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这场思潮的独特面貌。
2.1经典回归:从“四书”到“五经”的重心转移
宋明理学的学术重心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更是被奉为科举圭臬。但清初学者认为,“四书”经过宋儒的诠释,已偏离了原始儒家的本义;真正能代表孔子之道的,是更古老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明确提出:“理学之传,自是君家弓冶;然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他主张“治经复汉”,即通过研究汉代经师的注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