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代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演变
引言:一场延续百年的税制变革
站在西安城墙的残阳里,望着脚下曾被盛唐马蹄踏过的青石板,很难不联想到千年前那个充满活力又危机四伏的时代。从李渊晋阳起兵到朱温灭唐,二百八十九年间,大唐的盛衰轨迹与一套又一套的制度变迁紧密相连。其中,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更迭,恰似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初唐的朝气蓬勃,也映出了中唐的风雨飘摇。这不是简单的赋税数字变化,而是一个农业帝国在土地、人口、经济结构剧烈变动中,试图找到生存密码的艰难探索。今天,我们就沿着历史的脉络,去看看这套影响了无数唐人生计的税制,是如何从兴起到崩溃,又如何在废墟上涅槃重生的。
一、租庸调制:初唐治世的经济基石
1.1制度诞生的时代土壤
要理解租庸调制,必须先回到隋末唐初的现实图景。隋末战乱持续三十余年,黄河流域”千里无烟,城邑空虚”,全国人口从隋大业五年(609年)的4600余万锐减至唐初的不足300万。土地大量抛荒,“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连长安附近都”田亩荒废,饥馑相仍”。新生的李唐王朝亟需恢复生产、稳定民生,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再通过合理的赋税制度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这时候,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传统被重新激活。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均田令颁布的同时,租庸调制正式确立。这套制度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提供劳役(租庸调制),形成”地-人-税”的良性循环。
1.2租庸调的具体内容:藏富于民的智慧
所谓”租”,是每丁(21-59岁的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约合今120公斤),这是土地税;“调”是随乡土所产缴纳的布帛,蚕乡交绢二丈、绵三两,非蚕乡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是家庭手工业税;“庸”则是劳役代役金——每丁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想服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如果政府额外加役,超过十五天可免调,超过三十天租调全免,最多加役不超过五十天。
这套制度的精妙之处在于”轻徭薄赋”的民生导向。以”庸”为例,允许农民以绢代役,本质上是把劳役转化为实物税,让农民可以自主安排农时。要知道,在均田制下,一个丁男理论上能分到百亩土地(20亩永业田+80亩口分田),二十天的劳役若集中在农忙时节,很可能耽误播种或收割,但用绢布代替后,农民可以利用农闲纺绢,既不影响生产,又完成了国家义务。史书记载,贞观年间”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不能不说与这种”与人方便”的税制设计有关。
1.3黄金时代的制度红利
租庸调制在初唐发挥了巨大作用。从经济上看,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预期,生产积极性高涨。据《通典》记载,天宝年间(742-756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约6.6亿亩,粮食总产量较唐初增长近三倍,长安太仓的粮食堆积如山,“陈陈相因,至腐败不可食”。从社会层面看,“以丁为本”的税制让政府非常重视人口统计,武德年间开始推行”手实法”(每户自报人口土地)和”计帐法”(地方汇总上报),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到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全国户数突破900万,较唐初增长近五倍,这既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也反过来支撑了税制运行。
更重要的是,这套制度塑造了初唐的政治生态。由于租庸调直接与丁口挂钩,地方官的考核指标里”户口增”被列为头等大事。武则天时期的名臣狄仁杰在宁州(今甘肃宁县)任上,因”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核心政绩就是让当地人口两年内增长四成。这种”藏富于民”的导向,让初唐的官僚体系保持了相对清廉的作风,也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从瓦解到崩溃:租庸调制的末路悲歌
2.1均田制:被啃噬的制度根基
租庸调制的命门在于它与均田制的绑定关系——没有稳定的授田,农民就失去了纳税服役的基础。但从高宗时期开始,均田制的漏洞逐渐显现。首先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贵族官僚通过”借荒”“置牧”等名义侵占公田,比如太平公主”田园遍于近甸膏腴”,大官僚卢从愿占田数百顷被玄宗称为”多田翁”。其次是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唐初地广人稀,每丁可授田百亩,但到开元年间,很多地区”丁户所授田,十无五六”,关中、河南等地”田亩全被占,每丁才得二三十亩”。最致命的是,永业田允许买卖的规定被钻了空子,富户”多置庄田,恣行吞并”,贫户则”依托强家,为其私属”,均田制逐渐名存实亡。
2.2户籍崩坏:税制运行的致命伤
租庸调制的另一个支柱是严密的户籍管理。但随着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沦为”逃户”。武周时期,仅山东地区就有”诸州逃户,有三万余”;到玄宗天宝年间,逃户数量已占全国总户数的三分之一。这些逃户要么藏匿在豪族的”庄田”里当部曲,要么流入城市成为浮客,政府的户籍账册变成了”死籍”。更讽刺的是,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地方官往往把逃户的赋税摊派给未逃的农户,形成”摊逃”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