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期末2025年.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期末2025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学典型

2.叙述视角

3.审美意识形态

4.互文性

5.陌生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请结合诗歌、小说两类文体的差异展开分析。

2.简述文学创作中“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并以余华《活着》为例说明其艺术处理。

3.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如何影响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试以网络小说《诡秘之主》的读者评论为例分析。

4.为什么说“风格即人”?请结合鲁迅与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差异,说明作家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塑造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论述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关系。要求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如茅盾《子夜》、汪曾祺《受戒》)展开分析。

2.结合当代网络文学(如《庆余年》《天官赐福》)的创作实践,分析传统文学理论在解释新媒体文学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四、文本分析题(25分)

阅读以下诗歌片段,运用“文学意象”理论,分析其审美特征与情感表达。

(附:穆旦《春》节选)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文学典型: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高度概括性与鲜明独特性的艺术形象,既体现某一类人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共性),又具备不可重复的个性化特征(个性)。如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是旧中国国民性的典型概括,其具体言行、心理活动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达到“这一个”的艺术高度。

2.叙述视角:指叙述者观察、讲述故事的角度,决定了故事信息的呈现范围与读者的感知方式。常见类型包括全知视角(叙述者知晓所有人物心理与事件背景)、限知视角(以某一人物的感官与认知为叙述边界)、客观视角(叙述者仅呈现外部动作,不介入人物心理)。例如《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限知视角叙述,既限制了对孔乙己内心的直接揭示,又通过“我”的单纯视角强化了社会对弱者的冷漠。

3.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指文学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以情感体验、形象塑造为核心),又与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道德、宗教)存在复杂关联。审美性使文学区别于直接的意识形态宣传(如政论文章),意识形态性则使文学无法完全脱离社会意义的表达。例如《红楼梦》通过宝黛爱情的审美叙事,隐含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实现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

4.互文性: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指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包括历史文本、文化传统、作者其他作品等)存在相互指涉、引用、改写的关系。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对《水浒传》“江湖”概念的继承与重构,网络小说《赘婿》对明清话本叙事模式的借鉴,均体现文本间的互文关联。

5.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指通过语言或叙事手法的创新,打破读者的惯性感知,使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从而重新激活审美体验。例如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将女性低头的动作与水莲花的形态并置,以非常规比喻制造陌生感,强化细腻的情感表达。

二、简答题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强调语言不仅是文学的载体,更是文学的本体。首先,语言的符号性决定了文学的间接性:与绘画(视觉直观)、音乐(听觉直观)不同,文学需通过读者对语言的想象重构形象。其次,语言的审美性是文学的核心:诗歌依赖语言的节奏、韵律(如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平仄交替);小说则通过语言的叙事功能构建情节与人物(如张爱玲用“白月光与红玫瑰”的隐喻概括男性情感困境)。两类文体的差异体现为语言功能的侧重:诗歌重“表现”(语言的抒情性、凝练性),小说重“再现”(语言的叙事性、细节性),但共同以语言为艺术本体。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加工与超越,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活着》中福贵的遭遇(破产、丧亲)取材于中国20世纪中叶的社会现实(土地改革、大跃进),具有生活真实的底色。另一方面,艺术真实通过虚构、典型化实现对生活真实的升华:余华未如实记录历史事件,而是聚焦福贵“承受苦难”的生命状态,将个体悲剧提炼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命题(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超越具体历史语境,获得更普遍的真实性。

3.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前已有的审美经验、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总和,直接影响其对文本的选择、理解与评价。以《诡秘之主》为例,其“克苏鲁+蒸汽朋克”的设定吸引了熟悉西方奇幻与克苏鲁文化的读者(期待视野包含相关知识),这

文档评论(0)

yclsh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