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专项技术交底标准
干了十来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参与某大型设备基础浇筑时的场景。那天项目部会议室的墙上挂着密密麻麻的温度监测曲线图,技术负责人带着我们逐个分析每个监测点的温差变化,反复强调:“大体积混凝土的‘命门’就在温度控制上,一条小裂缝可能就是结构安全的大隐患。”从那时起我就明白,温控不是简单的”降温”或”保温”,而是一场需要全流程精准把控的系统工程。今天就结合这些年的实战经验,和大家唠唠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专项技术交底的那些关键门道。
一、先得搞明白:为啥大体积混凝土必须严抓温控?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指结构厚度不小于1米、或虽未达到1米但需控制温度裂缝的混凝土构件。这类构件在水利大坝、超高层建筑底板、大型设备基础中最常见。为啥说温控是”命门”?因为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会释放大量热量,内部温度能飙到60-80℃,而表面散热快,内外温差可能超过25℃。这时候混凝土内部膨胀、表面收缩,当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就会产生贯穿性裂缝——这种裂缝可不是”cosmeticissue”(表面问题),会直接削弱结构承载力,给水分、有害离子入侵开”方便之门”,严重影响耐久性。
举个我经历过的教训:几年前某项目地下车库底板浇筑时,正值盛夏,施工队为抢进度没做好保温措施,浇筑后第三天表面就出现网状裂缝。后来检测发现,这些裂缝最深达到板厚的1/3,不得不凿除修补,光工期就耽误了半个月。这事儿让我深刻意识到:温控技术交底不是走形式,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
二、交底要交啥?从源头到养护,全流程关键控制点
(一)前期准备:目标设定与方案先行
技术交底的第一步,是明确温控目标。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1440),咱们得定三个硬指标: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50℃;
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中心与表面)≤25℃;
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2.0℃/d(冬季≤1.5℃/d)。
这些目标不是拍脑袋定的,得结合具体工程的环境温度、结构尺寸、使用功能来细化。比如北方冬季施工,表面保温层厚度可能要比夏季厚30%;而南方高温高湿环境,可能需要加强内部水冷系统的流量。技术交底时,必须把这些细化后的目标向施工班组讲清楚,让每个工人都知道”我们要控制到什么程度”。
(二)原材料与配合比:从”根”上降低水化热
很多人觉得温控是浇筑后才要管的事儿,其实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才是”先手棋”。记得有次和搅拌站技术员争论:“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行吗?非得用低热水泥?”他拍着计算器说:“你看,32.5级低热水泥7天水化热250kJ/kg,普通42.5水泥能到310kJ/kg,1立方米混凝土少释放6000kJ热量,相当于少烧1.5公斤煤——这温差能差5℃呢!”
具体要交哪些点?
水泥:优先选低热或中热硅酸盐水泥(3天水化热≤250kJ/kg),禁止使用早强型水泥;
掺合料:粉煤灰、矿渣粉必须掺!粉煤灰掺量一般占胶材总量的20%-30%(大体积可到40%),能替代部分水泥,降低水化热还能改善和易性;
骨料:粗骨料选5-31.5mm连续级配碎石(含泥量≤1%),细骨料用中粗砂(细度模数2.3-3.0),级配好能减少胶材用量;
外加剂:必须加缓凝型减水剂(缓凝时间≥6h),延长初凝时间,让热量缓慢释放。
配合比设计时,水胶比要控制在0.4-0.55之间,胶凝材料总量一般≤450kg/m3(特殊情况不超500kg/m3)。这些数据都要在交底时反复强调,因为搅拌站可能为了强度多加水泥,现场工人可能为了好施工多加水——这都是温差的”导火索”。
(三)施工过程:浇筑、入模、养护,环环紧扣
入模温度控制:把好”第一关”
混凝土入模温度过高,相当于给后期升温”火上浇油”。交底时要重点讲这几项措施:
骨料堆场必须搭遮阳棚,夏季砂石温度超30℃时,要喷淋降温(但不能太湿,含水率偏差≤0.5%);
拌合水用深井水或加冰屑(每1kg冰可降温1.5℃),水温控制在5-15℃;
运输罐车裹保温被,长距离运输时加遮阳罩,避免阳光直射;
高温时段(10:00-16:00)尽量不浇筑,非要浇的话,模板和钢筋要洒水降温(但不能有积水)。
去年夏天参与某电厂基础浇筑,赶上38℃高温,我们提前在骨料堆上盖了两层遮阳网,拌合水加了10%的冰屑,实测入模温度26℃,比没采取措施的类似工程低了8℃,后期中心最高温度才52℃,里表温差一直控制在20℃以内——这就是前期控温的效果。
浇筑工艺:分层分块,让热量”慢慢散”
大体积混凝土要”化整为零”,交底时必须明确分层厚度和浇筑顺序。一般分层厚度300-500mm(用泵送时不超600mm),上层要在下层初凝前覆盖(间隔≤2h)。如果结构尺寸太大(比如超过40m),得设后浇带或跳仓法施工(分块尺寸≤40m),每块养护14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