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税制度与国家收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商税制度与国家收入

引言:商税——传统财政转型的晴雨表

站在今天的历史长河边回望,明清两朝(1368-1912年)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五百年间,农业文明的根基依然深厚,但商品经济的浪潮已悄然漫过田埂:江南的丝绸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景德镇的瓷器经长江水系销往四方,晋商的驼队在漠南漠北踏出茶马路,徽商的船帆在长江中下游织就贸易网。在这一背景下,原本作为”旁支”的商税逐渐从田赋的阴影中走出,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商税制度的变迁,恰似一面多棱镜:它既折射出统治者对商业态度的转变——从明初”重农抑商”的谨慎,到清中期”利商便民”的务实;也映照出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动——当田赋增长陷入”内卷”,商税的扩张成为财政增收的新路径;更记录着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博弈——商人既要承担税赋义务,又在实践中推动征管方式的革新。要理解明清国家的财政运行逻辑,商税制度与国家收入的关系,是绕不开的关键切口。

一、明代商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从草创到失衡

1.1明初商税的雏形:轻商政策下的税则草创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对民生疾苦有着切肤之痛。他建立明朝后,虽未完全否定商业,但基本延续了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基调。洪武元年(1368年)颁布的《大明律·户律》明确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将商税税率固定为3.33%,这在历代王朝中属于较低水平。

此时的商税体系尚显粗糙,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市税”,即在城乡集市对商品交易征收的税,由各府州县的税课司局负责;二是”关税”,但初期的关税并非后世意义上的关卡税,而是指在码头、渡口对过往货物的抽检税。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为体现”与民休息”,特别规定”凡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甚至对卖菜、卖酒等小商小贩免税。《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全国商税总额仅8.4万余贯,折银约2.5万两,相比当年田赋收入(约2944万石,折银约294万两),商税占比不足1%。

这种”轻商税”的政策,本质上是明初恢复经济的权宜之计。朱元璋曾对户部官员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在他看来,商税的主要功能是”抑商”而非”求财”,自然不能过重。

1.2中期转型:商品经济发展与税种扩张

随着永乐迁都北京、大运河重新疏通,明中期(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商品经济进入快车道。苏州的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松江的棉纺织业”衣被天下”,景德镇的瓷窑”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烧天”,这些手工业中心的崛起,推动着长途贸易的繁荣。据《金瓶梅》等晚明小说描述,山东临清这样的运河城市,“舟车辐辏,百货骈阗”,每日进出的商船不下百艘。

商品经济的活跃,倒逼商税制度不得不调整。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廷在运河、长江等主要商路设立”钞关”,因最初以大明宝钞征税得名。这些钞关最初只有河西务、临清、淮安等7处,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增至13处,专门对过往商船征收”船料税”(按船只大小计税)和”货税”(按货物价值计税)。《明会典》记载,钞关设立初期,年收税银仅数万两,到万历六年(1578年)已达32.5万两,占当年全国商税总额的40%以上。

除了钞关,市税也在细化。嘉靖以后,各地开始征收”门摊税”(商铺门面税)、“落地税”(货物卸货税)、“牙税”(牙行中介税)等新税种。以苏州为例,《苏州府志》载,万历年间当地税课司每月征收门摊税银300余两,落地税银200余两,这些收入被用于地方水利维修和驿站开支。此时商税的性质已悄然改变——从”抑商工具”变为”财政来源”,万历六年全国商税总额约81万两,相比洪武年间增长了32倍,占财政总收入(约367万两)的22%,成为仅次于田赋(约266万两)的第二大税种。

1.3晚明困境:加派与制度崩坏

如果说明中期的商税扩张是”顺势而为”,晚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的商税演变则充满了扭曲与矛盾。万历二十年(1592年)后,明廷先后经历”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耗费白银约1100万两;加上皇室奢靡、官僚腐败,财政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商税成为加派的”重灾区”。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派宦官充当”税监”,到各地征收”矿税”和”商税”。这些税监横征暴敛,“水旱告灾,不闻蠲减;蝗蝻为害,不与宽征”(《明神宗实录》)。比如在临清钞关,税监马堂规定”杂粮十石、柴草一束”也要征税,导致”中人之家,破者大半”,激起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临清民变”,百姓打死税监随从37人。类似的民变在苏州、武昌、潮州等地此起彼伏,《明史》记载”天下萧然,生灵涂炭”。

更致命的是制度崩坏。原本由户部统一管理的钞关,被税监们任意增设关卡,“河西务至张家湾百里之内,设关三四处”;税则也变得混乱,“今日加税,明日加规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